“海上突擊手”魚雷快艇
1954年11月1日,人民海軍快艇31大隊的6艘魚雷艇在4艘護衛艦的拖帶和護衛下,從浙江定海南下,到達高島附近海域,隱蔽待機13個晝夜,終於“等”來了國民黨海軍“太平”號護衛艦。在副中隊長鐵江海的指揮下,我4艘魚雷艇成梯形接敵,悄無聲息間就將4枚魚雷射向“太平”號,6小時後“太平”號沉入波濤洶湧的海底。
魚雷艇誕生曆史久遠,幾乎與魚雷誕生的曆史相近。1866年,奧匈帝國的一位英國工程師發明了現代魚雷的鼻祖,自動航行的水雷後,挪威海軍很快就於1873年訂購了1艘由英國建造的“惡棍”號魚雷艇。該艇排水量16噸,航速156節,蒸汽機作動力,安裝1具魚雷發射管。
這是有史以來有記載的人類史上的第一艘魚雷艇。1873年,魚雷艇開始用於實戰,同年12月15日,俄國海軍第一次運用魚雷艇攻擊了土耳其軍艦。1878年1月25日,俄國再次運用魚雷艇發起進攻,擊沉了土耳其“莫基巴黑”號護衛艦,創造了魚雷艇史上的首次戰績。
魚雷艇的首次戰果使人們發現,小小的魚雷艇也能戰勝大於自身好幾倍的大型艦船,這是過去從未耳聞的戰例。加之當時建造一艘大型軍艦周期長、花費大,所以,許多國家紛紛
建造這種魚雷艇,使魚雷艇的數量驟然增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魚雷艇的發展產生了飛躍,當時的魚雷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50多米長、200-300噸的大型3-4管魚雷艇;另一種是10多米長,40-50噸的,由母艦運載的袖珍單管魚雷艇。從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看出:魚雷艇的作戰大多數是成功的,已不再是大艦的附屬兵器,而成為具有突擊威力的新型兵器。不過,由於艇上其他設備還很落後,攻擊方法也不夠完善,故作戰中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各海軍國家一方麵大量裁減魚雷艇的數量,讓老艇大批退役,另一方麵則投入大批人力、物力,研製建造了一批新型魚雷艇。這些新型魚雷艇主要改善了適
航性,提高了航速,增大了續航力,裝備了可供獨立活動的航海設備和通信器材,改善和加強了艇載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和槍炮等兵器。
1918年到1919年間,加拿大工程師曾製成了第一艘實用水翼艇,使小艇的航速高達615節。軍事家們認為,如果將排水型魚雷艇改為水翼型,魚雷艇的作戰威力將會大為提高。二次大戰之後,軍事家和造船工程師即著手研製新型魚雷艇,並改型設計了四管、六管魚雷艇,從而使魚雷艇的作戰威力大增。總的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前20年,魚雷艇的發展一直較快,戰術技術性能也有顯著提高,其建造數量之多,技術性能之高是曆史上絕無僅有的。
現代魚雷艇結構簡單,易於操作、維修和使用,造價極低廉,宜於大批量建造。通常采用集群活動的方式協同作戰,即3-4艘魚雷艇對同一目標進行齊射,從而一舉置敵艦船於死地。通常,現代魚雷艇分為大、小兩類,大魚雷艇排水量為60-100噸,少數在100噸以上,續航距離600-1000海裏,能在惡劣氣象條件下活動。配置2-6座魚雷發射管,部分還攜帶水雷、深水炸彈和高射武器等。小魚雷艇排水量在60噸以下,續航距離300-600海裏,隻能在近岸活動,一般裝設二座魚雷發射管和l-2座小口徑高射炮。
但是,隨著現代觀測和作戰設備的日益發展,魚雷艇隱蔽出由的作戰優勢日益降低,而且魚雷武器的命中精度比導彈低得多,且魚雷艇作戰半徑小,耐波性差。一段時間,曾有人提出淘汰魚雷艇的設想。但是,大多數軍事家則認為,隻要使魚雷艇艇體隱形化,提高魚雷的射程和射速,增大魚雷突擊威力和命中率,魚雷艇仍將大顯身手,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