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字的起源(1 / 3)

中國語言的係統——南方語言種類的繁賾——文字的統一——文字與語言的聯合——文字的類別——中國文字的起源——典雅的古文之產生——口語文學的消沉——甲骨文字的發見——金石刻文——字體的變遷——文字孳乳的日繁——外來詞語的輸入

中國的語言,在世界的語言係統裏,是屬於“印度支那語係”一支中之中國暹羅語的一部。說中國語的人民,區域極為廣大,人數也多到四萬萬以上。在其間,又可分為南北兩部的方言。北部的方言,以流行於北京的所謂“官話”為標準,雖因地域的區別而略有歧異,像天津話、遼寧話、山西話和北京話的差別,但其差別究竟是極為微細的。現在所謂“國語”,也便是以這種語言為基礎而謀統一的實現的。南部的方言,則極為複雜;粗分之,可成為浙江、福建、廣東的三係。浙江係包括浙江省及其附近地方;福建係包括福建全省及浙江、廣東使用福建係方言的一部分;廣東係則包括廣東、廣西二省。而在這三係裏又各自有著很不相同的歧係。像浙江方言又可分為上海、寧波、溫州三種;福建方言又可分為福州、廈門、汕頭三種;廣東方言又可分為廣州、客家二種。

如果把全國的方言仔細分別起來的話,誠為一種困難的複雜的工作。各地方所刊行的用各種不同的中國語係的方言所寫的唱本等,可驚奇地使我們發見其數量的巨大可觀。在實際的使用上說來,如果一位不懂得廣東方言的人到南部去旅行,不懂得廈門話的人到閩南等地去考察,一定要感覺到萬分的困難,正如一句德國或法國話不懂的人,到歐洲去旅行一樣,也許更要甚之。而不少的南部的人,到北方來,有的時候,竟也聽不懂話,辦不了事。這是屢見不鮮的事。

但中國的語言雖是這樣的複雜,文字卻是統一的。譬如,我們在廣東或香港旅行時,言語不通,遇到困難,以紙筆來作“筆談”,卻是最簡單的一種解決的方法。原來,不管語言的如何分歧,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時候便已尋找到一種統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統一。在遠東大陸上的這個大帝國,所以會有那麼長久的統一的曆史者,“文字”的統一,當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文字和語言同為傳達思想和情緒的東西。正同每個野蠻民族之必有其語言一樣,最野蠻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語言隻是訴之於聽覺的,其保存,隻是靠著人的記憶,其傳達,隻是靠著人的口說,未必能傳得遠,傳得久,傳得廣,或未必能夠正確無訛。但文字則不同,她是有語言所未必有之傳達的正確性和久遠性的。自有文字的發見,於是人類的文化才會一天天的進步;往古的文化得以傳述下去,異地的文化,得以輸傳過來,所取用者益廣,益博,於是所成就者也就愈偉大,愈光榮了。

在最早的時候,文字與語言是沒有什麼聯絡的關係的。他們雖同為傳達思想、情緒的工具,卻一則訴之視官,一則訴之聽官,其發展並不是同循一轍的。在那時,文字還不過是繪畫的或象征的符號,其作用至為簡單,隻是幫助記憶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們,每遣使人他適傳達意誌時,則用一種樹枝造成的木棒,以種種樣式的符號刻畫於上,以備遺忘;或對方見了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魯的土人昔嚐用結繩的製度;這正與《易係傳》所謂“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的話相應。但較進步的民族,則應用到更複雜的繪畫或和繪畫相類似的方法,以傳達或記載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實物是相差不遠的。中國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鳥、馬等,皆不過是繪畫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說兩匹馬,便是實在的繪著兩匹馬的。但後來,這些繪畫的字形,漸漸地簡單了,離開圖畫便一天天地遠了。同時,許多抽象的觀念,也能以會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