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詩序》,“有主名”的創作有:(一)《綠衣》,衛莊薑作(《邶風》);(二)《燕燕》,衛莊薑作(《邶風》);(三)《日月》,衛莊薑作(《邶風》);(四)《終風》,衛莊薑作(《邶風》);(五)《式微》,黎侯之臣作(《邶風》;(六)《旄丘》,黎侯之臣作(《邶風》);(七)《泉水》,衛女作(《邶風》;(八)《柏舟》,共薑作(《鄘風》);(九)《載馳》,許穆夫人作(《鄘風》);(十)《竹竿》,衛女作(《衛風》);(十一)《河廣》,宋襄公母作(《衛風》);(十二)《渭陽》,秦康公作(《秦風》);(十三)《七月》,周公作(《豳風》);(十四)《鴟鴞》,周公作(《豳風》);(十五)《節南山》,周家父作(《小雅》);(十六)《何人斯》,蘇公作(《小雅》);(十七)《弁》,“諸公”作(《小雅》);(十八)《賓之初筵》,衛武公作(《小雅》);(十九)《公劉》,召康公作(《大雅》);(二十)《泂酌》,召康公作(《大雅》);(二十一)《卷阿》,召康公作(《大雅》);(二十二)《民勞》,召穆公作(《大雅》);(二十三)《板》,凡伯作(《大雅》);(二十四)《蕩》,召穆公作(《大雅》);(二十五)《抑》,衛武公作(《大雅》);(二十六)《桑柔》,芮伯作(《大雅》);(二十七)《雲漢》,仍叔作(《大雅》);(二十八)《崧高》,尹吉甫作(《大雅》);(二十九)《烝民》,尹吉甫作(《大雅》);(三十)《韓奕》,尹吉甫作(《大雅》);(三十一)《江漢》,尹吉甫作(《大雅》);(三十二)《常武》,召穆公作(《大雅》);(三十三)《瞻卬》,凡伯作(《大雅》);(三十四)《召文旻》,凡伯作(《大雅》);(三十五)《》,史克作(《魯頌》)。此外尚有許多篇,《詩序》以為是“國人”作,“大夫”作,“士大夫”作,“君子”作的。但《詩序》本來是充滿了臆度與誤解的,極為靠不住。譬如,我們就上麵三十幾篇而講,《燕燕》一詩,《詩序》以為是“衛莊薑送歸妾也。”那麼一首感情深摯的送別詩:“瞻望弗及,涕泣如雨”,“瞻望弗及,佇立以泣”;這豈像是一位君夫人送“歸妾”之詞?至於其他,《詩序》以為“刺幽王”、“刺忽”、“刺朝”、“刺文公”的無名詩人所作,則更多誤會。像《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不明明是一首村社祭神的樂歌嗎?《詩序》卻以為是“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業,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這是哪裏說起的誤會呢?大約《詩序》將民歌附會為詩人創作者十之六,將無名之作附會為某人所作亦十之五六。據《詩序》,周公是《詩經》中的第一個大詩人。周公多才多藝,確是周室初年的一個偉大的作家。《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等篇,皆為他所作。《詩經》中傳為周公所作者為《七月》及《鴟鴞》二篇。《史記》:“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鴞》。”此詩音節迫促,語意摯切而淒苦,似是出於苦思極慮,憂讒畏譏的老成人所作。但這人是否即為周公,卻很難說。而《七月》便決不會是周公所做的了;這完全是一首農歌,蘊著極沉摯的情緒,與刻骨銘心的悲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這樣的近於詛咒的農民的呼籲,如何會是周公之作呢?《詩序》傳為召康公所作之詩有三篇,皆在《大雅》,一為《公劉》,一為《泂酌》,一為《卷阿》。《公劉》為歌詠周先祖公劉的故事詩。或有召康公所作的可能。《泂酌》為一種公宴時的樂歌,《卷阿》亦為歡迎賓客的宴會樂歌,如何會是“召康公戒成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