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先秦的散文 (1)(1 / 3)

先秦散文壇的盛況——哲學家的天下——儒道墨的分道並馳——老子——孔子和墨子的積極的救世的精神——“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孟子與荀子——莊子——韓非與呂不韋——諸曆史家——《戰國策》——《春秋左氏傳》——《穆天子傳》

上古文學,在詩歌一方麵,不過有《詩經》與《楚辭》的兩個總集,偉大的作家也隻有幾個人。但在散文一方麵,作家卻風起泉湧,極一時之盛。或為哲學家,或為政治家,或為辯士,或為曆史家,或為專門的學者。各有所長,各有所見,各有所執持。他們是抒達自己的意見而無諱避的。他們沒有什麼傳統的信仰與意見的束縛,他們各欲為開山祖,也各有他們的信徒。這個時代,論者每以為是中國哲學的黃金時代。

雖然他們並不以文學為業,但他們的文章,卻也是光彩煥發,風致遒美,其結構的嚴整,文句的精粹,都為漢以後散文作家所少見。他們每能以盛水不漏的嚴密的哲學思想,裝載於美麗多趣的文字裏,驅遣著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比喻,活潑而有情致的文辭,為他自己所應用。因此,他們的作品,便不惟成了哲學上的名著,也成了文學上的名著。

他們都是生活在從公元前570年(周靈王時)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時)之間的一個時代的。這一個時代,即所謂春秋戰國的時代。這時,中國的各地,尤其是黃河流域,都繼續陷在局部戰爭的情形之中。爭戰不休,兵戈時舉。一切的傳統的道德與思想都已被打得粉碎。政治上社會上的紛紜也已達於極點。於是新創的哲學思想與政治觀念便應運而出。有的人表白出消極的厭世的破壞思想。有的人還要努力地維持古代的傳統思想,保存古代的一切良好的製度,積極地與社會相爭鬥。有的人欲以仁愛及實用之學,來挽救這種擾亂與民間的疾苦。有的人則更欲以嚴明的政治及法律來統轄這種紛擾的局麵。

這些都是由社會的自然的趨勢裏,醞釀出他們的哲學來的。重要的派別有三,即所謂儒、道、墨者是。道家抱消極的厭世思想,儒家則主張保守與用世,墨家則以救天下博愛為己任。更有持極端的個人主義,雖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肯為的楊朱,以嚴刑峻法統治一國的商鞅、韓非,以詭辯伏人而自喜的公孫龍、鄒衍等。但他們的影響究竟沒有儒、道、墨三家那麼大,他們的跟從者也沒有儒、道、墨三家那麼多。這三派的哲學家,各有其開山祖,儒家為孔丘,道家為李耳,墨家為墨翟。這一個時代,恰好也是希臘哲學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西塞羅諸人相繼而起。我們沒有埃斯庫羅斯,歐裏庇得斯似的大悲劇家,然而我們卻有許多的哲學家,足以與希臘哲學界東西相輝映。

在這些先秦哲學家中,最先出來的是老子。老子(老子見《史記》卷六十三),姓李,名耳,字聃(據《史記》),楚國人。關於他的神話甚多,有的說他活了二百餘歲,有的說他出關仙去。於是更有《老子化胡經》,《老子七十二變化圖》之作。道家也以他為他們的宗教的始祖。於是他便成了與釋迦牟尼的三身如來佛相配當的“三清”(所謂“老子一炁化三清”)。孔子曾與他相見過。因為他做過周守藏室之吏,所以孔子向他問禮。大約他的生活時代與孔子相差不遠,其生當在公元前470年(周元王時)以前。老子所代表的思想是消極的,厭世的。他的書有《道德經》(《道德經》刊本極多,以明世德堂《六子》本為較好,有石印本)上下二篇,共八十一章,文字極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