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先秦的散文 (1)(2 / 3)

他因為當時政治的齷齪,言治者紛然出,而天下愈擾,於是主張無為,主張無治,以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治無欲”。雞犬之聲相聞,而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他的理想國的景象。他不主張法治,以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不喜歡賢能與強力,而以謙下與柔弱為至德。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他的悲觀,極為徹透。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種悲觀的消極的思想,在當時極為流行;一部分的人,以生為苦,於是唱著“知我如此,不如無生”,一部分的人則流於玩世不恭,譏笑一切仆仆道路的以救民救世為己任的人,如《論語》中所載長沮、桀溺諸人都是。老子便是他們的代表。

因為這一派厭世的消極的思想的流行,於是孔子便起來反抗他們,宣傳堯、舜、文、武之治,努力維持理想中的傳統的政治的與社會的道德,以中庸的積極的態度,始終不懈地從事於改良當時的政治,以複於他所理想的古代清明的政治狀況。他在當時的影響極大。跟從他學習的有三千多人,主要的弟子有七十餘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見《史記》卷四十七)。生於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他的事跡與言論,許多書上都有記載,但以《論語》(《論語》刊本極多,有《十三經注疏》本,有朱熹注本)所記者為最可靠。他曾做過魯國的司空及司寇。後來去官周遊列國。到了六十八歲時,複回魯地。專心著述,編訂《尚書》、《詩經》、《周易》及《春秋》,還訂定了《禮》與《樂》。卒時,年七十三。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積極的。《論語》雖為曾子的門人所記,文字雖極簡樸直截,卻能把孔子的積極的思想完全表現出來。

老子主張無治無為,孔子則主張有為,主張政刑與德禮為治世者所必要。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是極力欲維持理想中的道德的。所以齊陳恒殺其君,孔子三日齋而請伐齊。季氏舞八佾於庭,孔子說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時的人常譏嘲孔子之仆仆道路,而無所成。但孔子則不悲觀。“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歟?’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歟?’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這種精神,真足以感動一切時代的人!

較孔子略後,而與孔子具有同樣的積極的救世的精神者為墨子(墨子見《史記》卷七十四)。墨子主張博愛,非攻。他的勢力,在當時也極大。老、孔、墨三派的思想,幾乎三分天下。墨子名翟,或以他為宋人,或以他為魯人。他的生活時代約在公元前500年(周敬王時)到公元前416年(周威烈王時)之間。關於墨子的書,有《墨子》(《墨子閑詁》,孫詒讓著,有自刊本)五十三篇。但未必為墨子所自著。一部分是墨者記述墨子的學說與行事的,一部分是後人加入的。墨子有孔子的積極救世的精神,其救助被損害之國的熱情,且較儒者尤為強烈。孟子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數語,即足表現他的精神。楚國使公輸般造雲梯欲攻宋。墨子走了十日十夜,趕去見公輸般,說服了他,使他中止攻宋。但同時,他與儒家有好幾點相反對。儒者主張王者之師,並不反對戰爭。墨子則徹底地主張非攻。儒者主張愛有等次。墨子則主張博愛。儒者不信鬼而信天命,重禮樂,重視喪葬之事。墨子則主張明鬼而非命,提倡節葬而非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