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墨三派,各有其信徒。然他們的學說傳世既久,便又起了分化。韓非子在《顯學篇》裏,將儒、墨二家的分化,說得非常詳細。他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裏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漢書·藝文誌》著錄道家為三十七家,除伊尹、太公及老子經傳經說之外,自文子、蜎子、關尹子、莊子、列子、老成子、長盧子、王狄子,以至公孫牟、申子、老萊子、黔婁子等不下十餘家。他們既各自著書立說,則當然又各有他們的見地與主張了。這三大派的分化,一方麵使儒道墨的學說互相影響,互相采納,一方麵使儒道墨的學說益為分歧迷亂,不能有截然的分野。分化的結果,遂陷入不可避免的衰落途程中。又他們既“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複生,將誰使定後世之學乎?”(《韓非子·顯學篇》)自己一派的互相爭論的結果,又使後來者目迷五色,耳紛八音,有無所適從之苦。這都是迫促他們以就於滅亡的。
墨家之書,存者僅《墨子》一作。儒家之書,於《論語》外,存於今者,在《禮記》中有《大學》、《中庸》二篇,《大學》相傳為曾子及其門人所作的。《中庸》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又有《孝經》,相傳係孔子為曾子說的,由後人記載下來。還有其他各書,但都不甚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且最有影響於後來的文學作品,為《孟子》和《荀子》。
孟子(孟子見《史記》卷七十四),名軻,鄒人。生於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卒於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卒時,年八十四。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見過齊宣王、梁惠王,所如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孟子》坊刊本極多)七篇。”(《史記》)有的人頗疑《孟子》,以為係後人所偽作,有的人則以為《孟子》一書未必為軻所自著,而是弟子所記述的。大約以後說為較可靠。當孟子時,天下競言功利,以攻伐從橫為賢。孟子乃稱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傳仁義之說,努力維持儒家的道德。是以時人都以他為“迂遠而闊於事情”。但他一方麵卻也染了戰國辯士之風,頗好辯難,喜以比喻宣達他的意見。因此,《孟子》一書較之《論語》及《孝經》諸書,其文辭更富於文學的趣味;詞意駿利而深切,比喻贍美而有趣。他和孔子相差不過一世紀多,而作風之不同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