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先秦的散文 (2)(1 / 3)

荀子(荀子見《史記》卷七十四),名況,字卿,趙人。初仕齊,三為祭酒。齊人或讒荀卿。卿乃適楚。春申君用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失官,因家蘭陵,著書數萬言(《荀子》有楊倞注本)而卒。卿的生活時代約在公元前310年至前230年左右。他的書《荀子》,有三十三篇,內有賦五篇,詩二篇。漢魏六朝以至唐,最流行之文體之一,即為賦,而其名實自荀卿始創之。荀卿並不墨守儒家的思想。他批評墨、道及諸子之失時,對於儒家之子思、孟子也不肯放過。他主張人性是惡的,反對孟子性善之說。主張法後王,反對儒家法先王之說。又主人治,反對天治。對於盤踞於中國人的心中的“相”的觀念,加以嚴肅的駁詰。其影響是很大的。

道家的支流,最著者為莊子。他的書,為後來文學者所最喜悅。莊子(莊子見《史記》卷六十三),名周,蒙人。嚐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死於公元前275年左右。他甚博學,最喜老子的學說,著書十餘萬言(《莊子集解》,郭慶藩編,有長沙刊本)。其文字雄麗洸洋,自恣以適己。“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友。”(《天下篇》)他的書,《莊子》,現在存三十三篇,其中《讓王》、《說劍》、《盜蹠》、《漁父》諸篇是後人偽作的。他最喜以美麗而雄辯的文辭自恣其所言。像《秋水》、《胠篋》諸篇都是最漂亮的散文。

道家於莊子之外,尚有關尹子、文子、列子亦皆各有遺文傳於世。《關尹子》及《列子》皆偽作。《文子》則柳宗元也以它為駁書:“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輩數家皆見剽竊。”(柳宗元《辯文子》)故這裏俱不詳之。

持其說以自騁於世者,於儒、道、墨三家外,還有不少。《孟子》裏說及的,有許行及楊朱。許行與“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他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他的徒從以為“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楊朱的學說,也見於《孟子》。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最後他又慨然地說道:“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楊朱之學說能引起孟子那麼激烈的反抗,當然在那個時候一定流傳得很廣。“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由這句話可知楊朱的勢力已與墨翟並駕齊驅的了。《莊子·天下篇》所敘列的“天下之治方術者”有儒家,有以墨翟、禽滑厘為中心的墨家,有宋鈃、尹文,有彭蒙、田駢、慎到,有關尹、老聃,有莊周他自己,有惠施。他所評論者凡七家。每一家都有簡略的敘述。荀子的《非十二子篇》,則所非者凡六派,十二人。

一派是它囂、魏牟,一派是陳仲、史,一派是慎到、田駢,一派是墨翟、宋鈃,一派是惠施、鄧析,一派是子思、孟軻。韓非子的《顯學篇》則說到儒、墨二家及其所分化的十一支派。司馬遷在《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中,所敘列的除荀、孟之外,則有:齊之騶忌、騶衍、淳於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趙之公孫龍、劇子;魏之李悝;楚之屍子、長盧;阿之籲子(芊子)。“世多有其書”。宋則有墨翟。他父親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所舉的六家則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也各給以評判。到了劉向,則總諸子為十家,實則“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十家者,一儒家,二道家,三陰陽家,四法家,五名家,六墨家,七縱橫家,八雜家,九農家,十小說家。這可見那時的思想界是如何的熱鬧。劉向的敘列,可以說是最有係統的。但這些家派的著作,今百不存一。我們要研究他們,實在是異常的困難。但在那些有書遺留下來的“諸子”中,有一部分還是後人搜集重編的(如《屍子》),有一小部分又顯然可以看出他是偽托的(如《商子》)。公孫龍、鄧析諸人的書也不甚重要。現在都不講。隻講比較重要的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