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記載自公元前990年(周穆王十二年)到公元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的諸國史跡。相傳這部書亦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作《春秋傳》,意有未盡,“故複采錄前世穆王以來,下訖魯悼、智伯之誅,邦國成敗,嘉言善語……以為《國語》”(《國語》有士禮居刊本,有坊刊本),這部書的性質與《春秋傳》不同。《春秋傳》編年,《國語》則分國敘述。凡二十一卷,分敘周、魯、齊、晉、鄭、楚、吳及越等八國的重要的史事。《戰國策》繼續《國語》的體例,而敘三家分晉至楚漢末起之前的重要史事。
《戰國策》(《戰國策》有士禮居刊本,有坊刊本)在文學上的威權不下於《春秋·左傳》及《國語》。而“國策”的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舊的一切,已完全推倒,完全摧毀,所有的言論都是獨創的,直截的,包含可愛的機警與雄辯。所有的行動都是勇敢的,不守舊習慣的,都是審辨直接的,利害極為明了的。因此,《戰國策》遂給讀者以一個新的特創的內容。她如一部中世紀的歐洲的傳奇,如一部記述魏、蜀、吳三國史事的小說《三國演義》,使讀者永遠地喜歡讀她。《戰國策》初名《國策》,或名《國事》,或名《短長》,或名《長書》,或名《修書》,卷帙亦錯亂無序。漢時劉向始把她整理過,定名為《戰國策》,分之為三十三篇。所敘的諸國,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及中山。
《穆天子傳》(《穆天子傳》有明刊《古今逸史》本,有《百子全書》本,《平津館叢書》本)為晉時束皙所見之“汲塚書”之一。其體裁與《春秋》、《國語》、《國策》三書俱異,乃敘周穆王遊行之事。《左傳》言:“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大約穆王遊行天下的事,必為當時所盛傳的。所以有人記錄他的遊蹤,作為此傳。文字多殘缺,其中敘述穆王見西王母,及盛姬之死與葬事,極為渾樸動人,是古代最有趣的文字之一。
此外,尚有《越絕書》、《吳越春秋》及晉史《乘》、楚史《檮杌》諸書,大概都是纂輯古書中的記載而為之的。《越絕》記越王勾踐前後的事,相傳為子貢撰,或子胥所為,俱是依托之言。或斷定為漢時袁康、吳平所撰。《吳越春秋》敘吳、越二國之事,自吳太伯起至勾踐伐吳為止,亦為漢人所作(《古今逸史》題為漢趙曄撰)。晉史《乘》及楚史《檮杌》二書,則曆來書目俱不載,至元時乃忽出現。顯然是好事者所偽作的。二書前有元大德十年吾丘衍序,以為此書乃他所發現。實則即他自己輯集《大傳》、《國語》、《說苑》、《新序》及諸子書中關於晉、楚的記事而編成的。
參考書目
一、《二十子》 有浙江書局刊本。
二、《六子》 有明世德堂刊本。
三、《十子全書》 有蘇州王氏刊本。
四、《百子全書》 有湖北書局刊本。
五、《玉函山房輯佚書》 馬國翰輯,有原刊本,湖南刊本。
六、《諸子平議》 俞樾著,有《俞氏叢書》本。
七、清、明各叢書裏,收入周、秦古書不少。以清人所校者為可靠。像《平津館叢書》、《守山閣叢書》中所收諸子,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