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有崔駰(崔駰見《後漢書》卷八十二)也善為辭賦,所作《達旨》仿揚雄《解嘲》。其他《反都賦》諸作,今已散逸。馮衍(馮衍見《後漢書》卷五十八),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亦以能作賦名,王莽時不仕,更始立,衍為立漢將軍。光武時為曲陽令。所作有《顯誌賦》及《書銘》等。張衡(張衡見《後漢書》卷八十九),字平子,南陽西鄂人(78—139)。所作有《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周天大象賦》、《思玄賦》、《塚賦》、《髑髏賦》等;又有《七辯》、《應間》,仿枚乘、東方朔之作(馮、張諸人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此種著作在現在看來,自不甚足貴,其足以使他永久不朽者,乃在他的《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側身東望兮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此詩之不朽,在於它的格調是獨創的,音節是新鮮的,情感是真摯的。雜於冗長浮誇的無情感的諸賦中,自然是不易得見的傑作。衡並善於天文,為太史令,造渾天儀、候風地動儀,精確異常,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位天文家。後出為河間相,有政聲,征拜尚書,卒。
李尤(李尤見《後漢書》卷一百十),字伯仁,廣漢雒人。初以賦進,拜蘭台令史。與劉珍等撰《漢記》,後為樂安相,卒。有《函穀關賦》、《東觀賦》等。其《九曲歌》雖僅餘二句:“年歲晚暮時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下闕),卻已顯其宏偉的氣魄。
馬融(79—166)(馬融見《後漢書》卷九十),字季長,扶風茂陵人。為漢季之大儒,但亦工於作賦。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所作以《笛賦》為最著(《馬季長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王逸(王逸見《後漢書》卷一百十),字叔師,南郡宜城人,元初中舉上計吏,為校書郎。順帝時為侍中。其不朽之作為《楚辭章句》一書,他自己之《九思》亦列入其中。此外尚作《機賦》、《荔枝賦》等。
蔡邕(133—192)(蔡邕見《後漢書》卷六十九),字伯喈,陳留圉人。為漢末最負盛名之文學者。召為議郎,校正六經文字,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後免去。董卓專政,強迫邕詣府,甚敬重之,三日之間,周曆三台,拜左中郎將。卓被殺,邕竟被株連死獄中。所作文甚多(《蔡中郎集》有明蘭雪堂活字本,聊城楊氏刊本,《四部叢刊》本,《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賦以《述行》為最著。有詩名《飲馬長城窟行》者,辭意極婉美: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
編邕集者多把她列入。《文選》則題為無名氏作。
參考書目
一、《文選》 梁蕭統編,有胡克家刊本,《四部叢刊》本。
二、《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編,有王氏刊本,醫學書局印本。
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明張溥編,有原刊本,長沙刊本。
四、《漢魏六朝名家集》 丁福保編,醫學書局出版。
五、《曆代賦彙》 清康熙間敕編,有揚州書局刊本,有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