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五言詩的產生 (3)(3 / 3)

第四類“清調曲”,今存者有《豫章行》、《董逃行》、《相逢行》及《長安有狹斜行》四首。《相逢行》及《長安有狹斜行》文字較為簡潔,似當為本辭。第五類“瑟調曲”,今存者有《善哉行》、《隴西行》、《步出夏門行》、《折楊柳行》、《西門行》、《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燕門太守行》、《雙白鵠》、《豔歌行》二首及《豔歌》、《上留田行》等。在這個曲調中,頗多敘事的作品,這是很可注意的。像《東門行》、《孤兒行》及《婦病行》都是很好的敘事詩;在當時,大約是當做短篇的史詩或故事詩般的唱著吧。第六類“楚調歌”,今所傳僅有三首。《皚如山上雪》,共二首,一為本詞,一為晉樂所奏。《皚如山上雪》即相傳為卓文君作的《白頭吟》。“大曲”中,隻有一篇《滿歌行》,但有二首,一為本辭,一為晉樂所奏。其情調與《怨歌行》及“人生不滿百”等皆甚相同。

在“雜曲歌辭”裏頗多好詩。《傷歌行》的“昭昭素明月”諸語,大似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悲歌》雖隻是寥寥的幾句,卻寫得異常的沉痛:“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枯魚過河泣》似隻是一首很有趣的兒歌:“枯魚過河泣,何時悔複及。作書與魴,相教慎出入。”

更有“郊廟樂章”,為朝廷所用的“雅樂”,其辭大都是出於詞臣之手。深晦古奧,甚不易解,大似舞曲歌辭。但也有極佳之作。此種郊廟樂章也可分為二類:郊廟歌辭(《漢郊祀歌》十九首)及鼓吹曲歌辭(《漢鐃歌》十八曲)。《漢郊祀歌》者,蓋即《漢書·禮樂誌》所謂:“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祭後土於汾陰……乃立樂府,采詩夜誦……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詞臣應製所作的東西自易流於古奧。

《漢鐃歌》十八曲,中多不可解者。崔豹《古今注》曰:“短簫鐃歌,軍樂也。……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爾,亦以賜有功諸侯。”《古今樂錄》曰:“《漢鼓吹鐃歌》十八曲,字多訛誤。”沈約謂:“樂人以音聲相傳,訓詁不可複解。凡古樂錄,皆大字是辭,細字是聲。聲辭合寫,故致然耳。”沈約之說最為近理,但也未必盡然。當亦有竄亂,或古語本來難知者。其中最好者像《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而《有所思》與《上邪》二首,也皆為絕好的民間情歌。所可怪的是,在“郊廟樂章”的鼓吹曲辭中,為什麼竟有這些絕不類“廟堂”之作的民歌在?這可能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民歌侵入《鐃歌》的範圍中去;第二是《鐃歌》的曲調普及於民間,民間乃取之以製新詞。

參考書目

一、《全漢三國晉南北六朝詩》 丁福保編,有醫學書局印本。

二、《古詩源》 沈德潛編,有原刊本及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三、《文選》 有汲古閣刊本,有胡氏仿宋刊本,有《四部叢刊》影宋本。

四、《玉台新詠》 有坊刊本。

五、《漢詩研究》 古層冰著,啟智書局出版。

六、《古詩十九首解》 金聖歎著,有唱經堂刊本。

七、《漢鐃歌釋文箋正》 王先謙著,有長沙王氏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