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漢代的曆史家與哲學家 (2)(1 / 2)

“七略”者,一、《輯略》,敘述諸書之總要;二、《六藝略》,記錄六經的注釋;三、《諸子略》,登記九流十家之書;四、《詩賦略》,登記純文藝的著作;五、《兵書略》,登記行兵布陣以及軍法軍紀之書;六、《數術略》,登記關於陰陽五行,星卜占卦諸數術的書;七、《方技略》,登記醫術神仙之書。“大凡書六略——輯略在外——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這個浩瀚的大文庫,其中每一部書都是經過向及其合作者(任宏、尹鹹及李柱國)的校閱的。“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像這樣偉大的一個工作,這樣清晰的一副頭腦,即以《太史公書》之牢籠百家較之,似也有所不及。經生們不配去整理古籍,他們也不能去整理。隻有像向、歆那樣清晰前代思想製度、文學技術的變遷,而又有了博大“容忍”的心胸的,方才有整理的資格與能力。

向除了整理古典文籍之外,又加之以編纂。但他隻是編纂,並不著述。他所編纂的書,今存者尚有:(一)《戰國策》,(二)《列女傳》,(三)《說苑》,(四)《新序》。此外如《新國語》等皆已亡逸。《戰國策》在向之前,是傳本不同,異名極多的一部書,經了他的重加編纂之後,方才成了一部完整的書。《說苑》、《新序》、《烈女傳》則皆搜集故說舊聞,由他加以排比歸類的。和漢文帝時燕人韓嬰所作的《韓詩外傳》體例略同。《列女傳》專敘古代婦女的言行,以許多的故事,歸之於《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等幾個總目之下,每傳並附以頌一首。此書有一部分為後人所補入者。後來的人以附有頌者定為劉向原文,無頌者定為後人所補。在此三書中,有許多故事是很可感人的。又有《孝子傳》,相傳亦為向撰。

劉向子歆亦為當時一個極重要的學者。他繼續了他父親的遺誌,完成了絕代的大著作《七略》;他又極力與當時以利祿為目的,門戶之見極重的經生們奮鬥,欲爭立《古文尚書》、《左傳》、《毛詩》於學官。他的《讓太常博士書》,暴露了當時經生們的偏私與無聊。他對於古學的熱忱直是充分地表白出來!他又極力表彰了一部絕代的理想政治的模式的《周禮》。後人每以《左傳》、《周禮》為他的偽作。但那實是不近情理的一個偏見。

後漢的散文,也以曆史及論文為主。曆史名著之重要者有二,皆為模擬古代名著之作。一為《漢書》,班固著,係模擬司馬遷的《史記》的;一為《漢紀》,荀悅著,係模擬左丘明的《左傳》的。

《漢書》(《漢書》有通行《二十四史)本,又《四史》本)的體例幾乎完全仿之於《史記》。《漢書》凡一百篇,計帝紀十二,表八,誌十,列傳七十。這些帝紀、表、誌、列傳,皆為《史記》所已有的體例。其與《史記》不同之點:一、《漢書》是斷代的,其敘述起於漢之興起,止於王莽之時代,而《史記》則為古今通史;二、《史記》有“世家”,而《漢書》則無之;三、《史記》的“書”,《漢書》則改名為“誌”。《漢書》的文字,武帝以前事,大抵直抄《史記》文字,很少更動;武帝以後,則根據其父彪所續前史之文而加以補述增潤。

固寫此作,很費匠心,自永平中始受詔作史,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然當他死時,其中《八表》及《天文誌》尚未告成,乃由其妹昭補成之。《漢書》原為斷代之史,僅記西漢二百二十九年間之事,然間有體例混淆者,如《古今人表》上及古代人物,《藝文誌》也網羅古今著作。劉知幾的《史通》曾致不滿於班氏之書,鄭樵對於《漢書》尤力加詆毀,責備得他體無完膚。但這部曆史雖不是什麼創作,卻也頗有些很活躍的敘述,使我們不得埋沒了她。班固還著有《白虎通》,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桓寬的《鹽鐵論》乃是漢代有關經濟史的極有權威的辯論集。

荀悅(荀悅見《後漢書》卷九十二),字仲豫,潁川潁陰人(148—209)。好著述。初在曹操府中,後遷黃門侍郎。當時獻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漢紀》有明黃省曾刊本,《四部叢刊》本)三十篇。在沒有發展到“紀事本末”的一個體裁之前,其由“百科全書”體的曆史而重複回到比較簡樸,比較原始的編年體裁的《左傳》式,乃是必然的一個趨勢。論者謂其書“辭約事詳”頗為可觀。《左傳》式的史書,其較《史》、《漢》容易使人醒目處,也便在於他的“辭約事詳”。荀悅又作《申鑒》(《申鑒》有明黃省曾注本,《漢魏叢書》本)五篇,凡《政體》、《時事》、《俗嫌》各一篇,《雜言》二篇,也頗有些切中時弊的箴誡。然當時的形勢,已到了非漢室“瓦解”另換了一個新的局麵不能急轉直下的傾向,所以悅的這些空論,全是無補於實際的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