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K-30雙管30毫米自行高射炮
韓國在推行防務自主過程中十分重視武器裝備的自主開發,特別是其針對本國特點開發的“天馬”防空導彈與“飛虎”高炮係統的性能十分優異,兩者在近程防空中高低搭配,被外界稱為韓國野戰防空“雙雄”。K-30“飛虎”雙管30毫米自行高炮係統作為韓國首個自主開發的武器係統,無論發展過程還是基本性能,都反映出了韓國爭取國防自主的軍事大戰略。自主品牌第一炮
冷戰時期,韓國引進了大量美式防空武器係統,包括“火神”20毫米大管機關炮。冷戰末期韓國開始推進國防自主政策,製訂了大量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的武器項目,“飛虎”就是韓國研製的第一種自行防空火炮,也是它首個自主完成研製計劃的較大武器係統。
“飛虎”計劃啟動於1983年,但韓國缺乏自主研製綜合武器係統的經驗,雖然從國外引進了大量先進的現成技術,但直到九年後的1992年才完成發射試驗和初步的評估工作。此後雖然韓國麵臨經濟困難、技術欠缺和軍方不信任的尷尬局麵,但韓國軍工部門仍堅持完成了該係統的發展。
以“飛虎”等一批韓國自主武器項目為代表的軍事科研活動,帶動了整個韓國軍工科技的發展和壯大。例如,參與“飛虎”項目的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就是韓國為實現“自主國防”的戰略目標而成立的第一個國防科研機構,經曆了從“製造不起眼的士兵鋼盔到研製高科技精確製導武器”的不尋常發展曆程,為韓國的武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經過多年發展,該機構從過去隻有幾百人的小型國防科研機構發展成現在的大型綜合國防科研基地和國防科技研究指導部門,擁有4個大型新式武器試驗場。
在“飛虎”計劃初期,該研究機構和軍工企業投入了超過600人的科研隊伍,總項目資金超過1億美元。該項目實際是韓國首個本土自主化的先進武器係統,被軍事專家稱為韓國軍工科研與開發史上最卓越的成就。
“飛虎”的軍事需求和總體論證由韓國國防部下屬的國防科學研究所完成,主要合同商起初是大宇重工,後轉為鬥山公司,分包合同商包括負責光電裝置研發的三星精確儀器公司和負責監視雷達的LG精確公司。為了滿足軍方的最後選擇,大宇重工製造了多種原型車參加論證試驗,1996年後期對多種“飛虎”原型係統進行了大量的性能測試和適應性試驗,最終在1999年中期定型,並在1999年11月19日由國防科學研究所在西海岸某試驗基地進行了最終性能測試,通過測試後於1999年12月交付韓國陸軍。至此該項目已耗資6千多萬美元。
經過陸軍21個月的測試後,韓國國防部在2001年9月正式簽訂合同,開始“飛虎”係統的批量生產,陸軍首次訂貨150套。為了提高發展速度和保持技術先進性,大宇重工業&機器公司在2002年6月與美國雷錫恩公司簽訂合同,由後者為“飛虎”係統提供電子一光學跟蹤係統。該係統由一個第二代前視紅外傳感器和一個高性能的電視傳感器組成,是地對空被動火控係統,能夠使“飛虎”具備截獲並追蹤空中目標的能力。
但陸軍在此後的使用中卻接連發現問題。例如2004年8月。國防部透露“飛虎”係統存在嚴重缺陷,生產企業已經答應召回產品。原來“飛虎”在進行3000發試射中,到2800發時,連射機構和炮管出現了問題。廠家稱該問題需要一年時間才能解決。而且重新定型後炮管將會被更換。此次被召回的已交付陸軍的“飛虎”高達30餘套。
這次事件導致韓國軍工企業對自主武器係統的全麵反思,但韓國國防部為恢複對國產武器的信心和發展其進一步的出口潛力,責令國防采購項目部於2007年3月,在2001年上一階段生產計劃還未完成的情況下,再次與鬥山公司簽訂了543億美元的生產合同。按照國防部的計劃,到2016年前將耗資18億多美元采購400套“飛虎”高炮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