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KT-40型飛行坦克
二戰時期,利用滑翔機機降坦克其實是對原有成熟的滑翔機空降技術的一種延伸。但當時蘇聯卻沒有采用這種技術,而是大膽創新出一種“飛行坦克”。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就率先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空降部隊。在取得了大量空降經驗後,蘇聯在30年代開始試驗空降輕型裝甲車。他們把裝甲車像炸彈一樣掛裝在重型轟炸機的炸彈倉內,在低空低速飛行狀態下實施空投。盡管空投的裝甲車多半嚴重受損,但蘇聯卻歪打正著地發現掛裝裝甲車的轟炸機的整體阻力較小,飛行性能穩定。
受此啟發,蘇聯軍方希望裝備一種具有飛機外形、能在空中滑翔的“飛行坦克”。設計工作交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負責,設計意圖是在1輛T-60輕型坦克上加裝機翼、尾翼和機尾,組成一架滑翔機。1940年,一輛樣車完成,被定型為“KT-40型飛行坦克”(KT是俄語“有機翼坦克”的縮寫)。
KT-40在空中滑翔時的操控方式極為特殊:炮管轉向後方,與機翼、副翼以及尾翼方的方向舵相連,通過炮塔的轉動控製方向舵,炮管的上下擺動控製副翼。
KT-40像滑翔機一樣由牽引機牽引到目標上空後鬆開牽引索,滑翔著陸。著陸前,KT-40的發動機將驅動履帶高速轉動,以便安全地接觸地麵;著陸後,車組成員將拆除機翼和機尾,使KT-40恢複T-60輕型坦克的本來麵目,迅速投入地麵戰鬥。
蘇聯軍方成功地試飛了1個同比例木質模型,但樣車卻無法飛離地麵。此後,KT-40的研製工作被就此劃上句號,沒有被進一步投入量產。
KT-40飛行坦克放棄了一貫的坦克必須利用滑翔機或運輸機運載的方式,直接用自身結構進行滑翔飛行,是一項極具創新性的設計。但其結構和重心都具有難以克服的問題,尤其是不合乎空氣動力學原理。因而最終隻能是“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