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長門級戰列艦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勢力迅速膨脹的日本為爭奪海上霸權,重新製定了八八艦隊的計劃。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按照該計劃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戰列艦。日本海軍順應當時各海軍強國主力艦競相計劃搭載更大口徑主炮、動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裝甲防護的趨勢,根據以往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戰列艦,在與美國海軍造艦競爭中以質的提升補充量的不足。
概貌
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當時戰列艦所搭載最大口徑的410毫米口徑主炮,4座雙聯裝主炮塔沿艦體縱向中心線前後對稱各布置兩座,采用背負式布局。並且為了主炮在遠距離炮戰中觀通以及指揮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撐的高大的圓錐結構檣式桅樓,頂端設立射擊指揮所,這種結構相當堅固不易中彈受損,隨後曆次改裝中桅樓設施逐步增加逐漸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艦橋。
長門級采用長艏樓船型,該級艦在艦體長艏樓設置兩層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設計了獨特的帶60°傾角的“勺型”艦艏。
隨著戰列艦火炮威力、射程增加,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防禦裝甲設計借鑒了重點防護的概念,加強了重點區域防禦裝甲,尤其是水平防禦裝甲,以抵禦遠距離炮戰大角度落彈的打擊,非重點區域防禦裝甲予以削減或撤消。
長門級航速超過26節,是當時航行速度最快的戰列艦,日本海軍對長門級的航速指標采取了保密措施,當時對外公布的航速是23節。
00長門級是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由於之前建造的日本戰列艦是英國的設計或者是基於英國設計藍圖的更改,所以擺脫了英式戰艦的影響完全由日本自行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被視為“第一型純日本血統的戰艦”。長門級戰列艦共撥款建造了兩艘:分別是“長門”號和“陸奧”號。
在建造長門級戰列艦的同時,日本海軍還開工建造了加賀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加賀級和天城級都是在長門級的基礎上,在後桅後方增加布置一座雙聯裝主炮塔,區別在於速度和防護各有側重。
1921年以限製海軍軍備為目的的華盛頓裁軍會議召開,對美、英、日、法、意五個主要海軍國家的主力艦噸位、火力和總噸位進行了限製。加賀級和天城級按照會議簽定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予以銷毀。裁軍會議中美、英曾要求日本銷毀已下水但尚未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
日本一方麵借口國內的小學生都已為建造該艦捐款並且該艦已經建成,如果廢棄將引起國民的不滿,一方麵加緊舾裝施工。在日本的強硬態度下,最終同意日本保留“陸奧”號。作為交換條件,同意美國保留完成尚未完工原定銷毀的兩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同意英國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新建兩艘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納爾遜級戰列艦。長門號於1920年11月竣工,陸奧號於1921年11月竣工。
現代化改裝
長門級服役後為克服前主桅桅樓與前煙囪距離過近導致排煙倒灌,前煙囪被改成大幅度向後彎曲的形狀以遠離桅樓。其他小規模改裝還包括修改艦艏,搭載水上飛機及彈射器。
1930年代中期長門級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增大主炮射程;加強艦體與炮塔的防護裝甲,艦體舯部增加防魚雷凸出隔艙;為改善線形減少航行阻力將艦艉延長;全部更換為專燒重油鍋爐,由於鍋爐數目減少將臨近艦橋的前煙囪拆除,鍋爐排煙由兩個煙囪合並成一個;根據金剛級戰列艦改裝的經驗改建高大、結構複雜的塔式艦橋;加強了防空火力和搭載水上飛機。長門級在此次現代化改裝中未更換主機,改裝後航速降到25節。
服役經曆
“長門”號服役後多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直到大和號戰列艦服役。從1920年開始,到1941年“大和”號建成,20年期間,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在日本國民心目中一直是海軍的象征,素有“國民最熟知的戰艦”之稱號。因在日本海軍中具有特殊地位其艦長提升為高級將官軍銜的比例尤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