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級戰列艦被日本海軍看作非到最後決戰關頭不得動用的王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加上航速的限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期間,長門級在戰爭初期都沒怎麼參加作戰行動。開戰以後日本海軍包括長門級、大和級在內的戰列艦戰隊因長期駐泊廣島灣的柱島錨地待機而被頻繁出擊的航空母艦戰隊的軍官諷刺稱為“柱島艦隊”。
1942年6月,“長門”和“陸奧”編入由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的主力部隊參加了中途島海戰,當日軍機動部隊主力四艘航空母艦被摧毀時主力部隊尚在後麵三百海裏處,“長門”和“陸奧”未能發射一發炮彈,海戰以日本失敗告終。1943年6月8日“陸奧”號在廣島灣泊地因彈藥庫爆炸事故沉沒。
1944年6月“長門”號編入機動部隊投入馬裏亞納海戰,此役日本海軍大敗而歸。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長門”號編入由粟田健男指揮的第二艦隊第一遊擊部隊參戰,未取得大的戰果,反而遭到掌握製空權的美軍飛機輪番空襲受重創。
萊特灣海戰後“長門”號返回日本本土修理戰傷,艦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陸上。由於燃油匱乏“長門”號在戰爭剩餘時間一直停留在橫須賀,成為橫須賀鎮守府警備艦,直到戰爭結束。“長門”號在戰爭末期多次遭到美軍飛機轟炸,在日本投降時,是唯一具備航行能力的戰列艦。
1945年10月被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美國。1946年7月在比基尼環礁成為原子彈試驗的靶艦,試驗中嚴重受損沉沒。
各艦概況
長門
以古國名,即日本山陰道的長門國命名。1917年8月28日開工,1918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1936年4月1日現代化改裝完工,標準排水量39130噸。
1945年8月20日在橫須賀投降,1945年9月15日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籍,1946年7月25日在比基尼環礁成為“十字路口”原子彈試驗的靶艦,在A試驗(空中爆炸)中幸存,在B試驗(水麵爆炸試驗)中受損,艦體向右傾斜,在水麵漂浮5天後沉沒。
陸奧
以古國名,即日本東山道的陸奧國命名。1918年6月1日開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1921年11月22日完工,1936年9月30日現代化改裝完工,標準排水量39050噸。
1943年6月8日在吳港外海的柱島泊地因三號主炮塔彈藥庫發生爆炸事故,艦體斷裂成兩段後沉沒,1943年9月1日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籍。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32720噸,正常33800噸,滿載39700噸;改裝後標準排水量:39130噸。
尺寸:全長2158米,寬2896米,吃水91米;改裝後2249米,寬346米,吃水945米。
動力:蒸汽輪機4台,主機功率80000馬力;改裝後82000馬力;最高航速:264節,改裝後25節;續航力:5500海裏/16節,改裝後10600海裏/16節。
武備:8門4座雙聯裝410毫米/45倍主炮,20門140毫米口徑副炮,8門4座雙聯裝127毫米/40倍徑89式高炮;4門76毫米高射炮。
裝甲:側舷裝甲帶305毫米,炮塔正麵356毫米,炮塔頂部127毫米,裝甲甲板75毫米,司令塔336毫米,裝甲重量10396噸。
艦載飛機:3架。
艦員:1333~13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