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賀級戰列艦(1 / 1)

日本加賀級戰列艦

概述

加賀級戰列艦是日本“八·八艦隊”計劃中的一級戰列艦,計劃建造兩艘,因《華盛頓海軍條約》限製而改造和放棄。

長門級戰列艦之後將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39900噸的“加賀級”戰列艦,船體設計上加賀級可以被視為是“長門級”的放大。擁有同長門級一致的航速但尾部要多出一座雙聯裝炮塔,所以火力有所增強。不過對於戰鬥力提升最顯著的因素還是在指揮塔上方安裝了新型的回旋式指揮儀。

加賀級的裝甲設計上也一改日本以往秉承英國的傳統,垂直裝甲被分成了兩層安裝,舷側要害部位直接安裝的是250毫米至275毫米的裝甲板,在船體內輪機艙前另安裝有75毫米厚的垂直裝甲;船頭和船尾被89毫米的垂直裝甲所包裹。在加賀級的設計上,日本海軍開始重視起了水平方向的防護,要害部位有兩層水平裝甲總厚度達到120毫米,在個別致命部位上更是厚達160毫米。

加賀級在船體兩舷舯部設有鼓出的防魚雷隔艙而且垂直裝甲代水線下部分一直延伸到船體底部,這一部分的裝甲厚度大約3英寸,就魚雷防護措施來說在同期戰艦中也是屬於一流水準。

同“長門級”一樣的是加賀級依舊沿用煤、重油混燒方式裝有艦本式鍋爐12台、四個蒸汽渦輪,總輸出功率為91000馬力,所以加賀級戰列艦也能達到同長門級一樣的的265節航速。

加賀級的建造方案在日本國會對1918-1919年年度預算的討論上並不很困難的通過了日本國會的批準。在1920年的7月19日,“加賀”號在神戶的川崎造船廠開始船體建造,而加賀級的二號艦“土佐”號其實早在年初的2月16日就開始鋪設龍骨。

建造情況

“加賀”號:1920年7月19日開工,神戶港川崎造船廠。1922—1923年由於關東大地震的緣故頂替被地震破壞的“天城”號進行航母改造。

“土佐”號:1920年2月16日開工。1925年2月9日被聯合艦隊於演習時作為靶艦擊沉。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39900噸,滿載排水量:44200噸;全長:2317米,水線長度:218米,最大舷寬:305米,最大吃水:94米。

航行能力:主機最大輸出91000馬力,最大設計航速265節、16節航速下航程5500海裏。

防護:舷側主裝甲帶275毫米,輪機艙外部裝甲75毫米,艏艉875毫米防護,主水平裝甲325~300毫米,主炮塔正麵275毫米,四周200毫米,炮座275~225毫米,指揮塔350毫米。

武備: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五座,140毫米50倍徑舷側炮廓式副炮二十門,80毫米40倍徑高射炮四門,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