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M-62遠程空射核巡航導彈(2 / 3)

1951年開始,美國空軍改變原來武器的編號體係,開始用飛機的編號為導彈武器編號,蛇鯊被賦予轟炸機編號B-62。1953年,諾思羅普改裝了3枚N-25,每枚的主翼下加裝了推力為21300公斤的助推火箭用於試驗。1953年8月開始試射的原型彈XB-62包括N-69A和N-69B,主要用於驗證導彈的氣動性能和飛行特性,采用的助推火箭能夠使持續燃燒4秒鍾,每枚助推火箭能提供47628公斤的推力,是導彈在4秒鍾內達到巡航速度。在試射中發現了一係列的問題,特別是J71發動機的燃油消耗率和導彈飛行過程中的徑向穩定問題令技術專家頭疼。

N-69采用了和N-25一樣的回收裝置,但N-25發射了21次,有10次回收成功,N-69卻在發射31次後才成功的回收了一枚導彈。而就在試射的關鍵階段,諾思羅普的重頭戲F-89全天候截擊機陷入發展困境,公司把蛇鯊的工程師撤到F-89上,蛇鯊的發展一下子慢了好多,整個工程雖然隻製造了13枚原型彈,但整個項目已經超支1830萬美元,這使得原本就已陷入僵局的發展更加的緩慢。在前期進行的發射試驗中,前5次均告失敗,在1954年6月進行的一次試驗中,導彈在空中飛行了3個半小時,取得了大量的數據,地麵試驗人員正準備截獲這些數據,結果就在導彈回收時發生爆炸。

1954年開始進行從赫爾曼基地到大西洋靶場的全射程發射試驗,同年9月進行飛行末段彈頭俯衝特性測試,結果發現由於氣動外形不過關,導彈在末端機動時存在穩定性問題,所以無法實現超音速攻擊。最終采取彈頭和彈體分離的方式,彈頭在飛行末段脫離彈體,然後作彈道無動力飛行。改進後的N-69C於1955年開始試驗,由於重量增加所以采用推力為59000公斤的助推火箭。

蛇鯊的發展曆經坎坷,原以為射程遠是導彈的一個賣點,但在1956年的一次試射中,蛇鯊在發射後由於飛行距離過遠,和負責中繼製導的DB-45失去聯係,控製人員隻知該彈朝巴西茂密的原始從林中飛去,美國軍方一些消息靈通的記者在得知後,將該事捅了出去,邁阿密的一家報紙稱:他們(指美國軍方)朝天空發射了一枚蛇鯊,然後在地球的一個它們也不知道的地方發現了這枚導彈。而1956年發射的這枚導彈直至1982年才被一個巴西農民發現於一處樹林中。這些醜事被捅出去後,社會上引發了一場反對潮,人們隻知道軍方在研製一種墜毀率極高的導彈武器,而且這種武器的研製費用相當的高,由於墜毀太多,許多反對人士甚至在赫爾曼試驗場附近水域豎起“有蛇鯊不可下水”的牌子以嘲諷蛇鯊的墜毀率。而此時,蛇鯊的使用者戰略空軍司令部也開始懷疑這種武器的作戰能力,因為在地麵蛇鯊沒有像戰略導彈那樣的經過加強的固定發射井,蛇鯊在發射時需要一塊開闊地,而且彈庫也沒有經過加固,發射點極易受到攻擊,在空中蛇鯊雖然能夠以09馬赫的速度飛行,但連普通機動都成問題的蛇鯊將會很容易被敵方的防空武器所攔截。

就在蛇鯊發展陷入困境時,事情有了轉機。戰略導彈評估委員會在得知戰略空軍司令部發展的3種導彈(蛇鯊、納瓦霍、宇宙神)後,對其進行了詳盡的評估。發現這3種導彈的性能都不盡人意,而且還特別指出蛇鯊是一種極度複雜的導彈係統,其服役將是遙遙無期的。在綜合評估後,委員會提出了3點建議,首先要求戰略空軍司令部開始研製一係列的重型轟炸機,其次降低蛇鯊的圓概率誤差至5000-9000米,即為蛇鯊配備大威力的核彈頭,最後還要求諾思羅普降低導彈的複雜程度,在1957年研製出工程樣品,1958年開始量產裝備部隊。

蛇鯊服役

1955年開始,美軍更換新的編號體係,XB-62也被賦予新的編號—XSM-62,諾思羅普將J71發動機換成普惠公司的J59,推出N-69D,即XSM-62A,彈上裝備了全天候的天文-慣性導航裝置,其中慣性導航裝置的信息來自天體的相對位置的測量,並且在導彈的翼下加掛了兩具容量為2700升的副油箱,導彈不加燃油空重從C型的7537公斤增加至9366公斤,並且發射重量增加至20噸,導彈內部的燃油箱裝載有118噸燃油。1955年11月開始試射,在試射中發現花費巨大財力研製的天文導航係統精度十分的差,飛行3400公裏誤差就達到了32公裏,就算改進後圓概率誤差也達到了75公裏,如果要求對目標有較大的殺傷效果就要求彈頭當量在百萬噸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