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人身三寶精氣神
生命物質起源於精;生命能量有賴於氣;生命活力表現為神。精、氣、神可以說是人身的三寶。
那何為精?何為氣?何為神?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即從父母那裏遺傳而來,它是生命之根;後天之精,即我們從飲食中所吸收的營養,即水穀之精。不管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既要抱住先天的腎精,又要調養後天的水穀之精。
“氣”之重要更是不言而喻,我們常說“人活一口氣”、“一氣不來,嗚呼哀哉”。可見沒有氣,也就不會有生命。
氣又分為正氣和邪氣,正氣可以保證人的生理功能正常運轉,而邪氣則會破壞這種“正常”。我們常說的“百病生於氣”,其實並不僅僅指的生氣,更多的時候指的是邪氣。
那何為“神”呢?《黃帝內經》認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在人體三寶之中,“神”之重要猶如將軍,統率著精和氣。
神包括魂、魄、意、誌、思、慮、智等活動,也唯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正如古代養生家強調指出的:“神強必多壽。”
精、氣、神作為人體生命健康的根本,曆代為養生專家所重視,如荀子所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無不能使之全。”這句話就是說注意精、氣、神的物質補充;二是強調不可濫用精、氣、神這三寶。
那麼該如何保養人體這三寶呢?
《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
《素問·上古天真論》也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
可見,要想養護精氣神,最重要的是保持恬淡虛無、清靜愉悅的心態。
靜,可以排除雜念,保持心地淳樸專一,因為神易於動而致耗,很難靜而內守。因此,曆代的養生家大都主張以靜養神來健身防病。晉代養生大家嵇康就在此理論指導下,比較係統地論述了以靜養生的重要性。他在《養生論》中寫道:“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這段話的意思即說,一國之君如果躁動不安,那這個國家也不會安寧,一個人的精神如果不能平靜,那麼整個機體也不會得到安詳與健康。
南朝的大隱士陶弘景也指出,保持精神安靜祥和是養生最為重要的事情,服用滋補的藥物乃其次,而要想保持精神安靜就要修身養性,使之少受或不受外界的幹擾,常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去麵對生活。
保守天真
在《黃帝內經》的首篇,即黃帝與歧伯問答之前,對黃帝做了如此描述:“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看過這段話,感覺黃帝非凡人也。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即把黃帝看成我們生命過程的五個階段,可能對我們的生命狀態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個階段:生而神靈
我們出生的時候都是握著雙拳來到這個世界的。為什麼要握拳,從生理現象分析,握拳是一種重要的養生方法。《老子》裏麵講過,這種握拳方式叫做握固法。“握固”,就是用大拇指掐住無名指的指根處,因為無名指的指根處相當於肝魂的關竅,小孩子出生時都握著雙拳,握固的就是肝魂。
我們知道,人在很小的時候頭上麵都有一個囟門,古人認為這是靈魂出入的地方。小孩子囟門不合的話,基本上就不會說話,直到囟門閉合後才開始說話。為什麼?可能因為這個囟門上可通天,什麼事都可能知道,所以不能這個時候說話,否則就泄了秘密。這隻是一種說法。但我們知道,小孩子在囟門閉合之前,的確有很多靈異的表現,可以說天真未泯,也就是本有的真性未受染汙的時候。
另外,我們說人死時叫撒手人寰,就是雙手都是散開的。為什麼?因為人死的那一瞬間,手肝經那個氣徹底散掉,所以人死時再沒有握力了。另外,我們常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為難之際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握緊,因為握緊後就能定住心神。
第二階段:弱而能言
我們小時候常常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如:我是從哪裏生出來的?人會不會死?大人以為是些無聊的問題,其實這都是些關於生死的大問題,是很多哲學家、思想家一生都在探討的課題。
小孩子很小就關心一些生命本源的終極哲學命題,這就是所謂的“弱而能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被世俗汙染越來越多,就從這些終極問題退回到現實問題:吃飯了、掙錢了、感情了,等等,這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我們幼小時候的“天真”本真的狀態。
第三階段:幼而徇齊
我們每個人在幼小的時候,無論是想問題還是做事情都非常堅決,有什麼想法就要落實,想要做什麼事情就會立即去做什麼事情。絕對不會像很多成人那樣,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幼而徇齊”。
第四階段:“長而敦敏”
所謂敦,即敦厚淳樸,即兒時的天真;所謂“敏”即做事敏捷、果斷。人長大以後,如果還能保持童年的一份淳樸以及靈性,那就能進入這個階段——敦敏階段。
“長而敦敏”的意思是既要保持小時候“天真”的心,又要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境界——成而登天。
第五階段:成而登天
所謂“成而登天”,對我們整個生命狀態來說,就是達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境界,登上人生的至高至善的境界。
其實這五個階段是漸進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後一個階段的鋪墊,這五個階段也是一個循環,最後的“成而登天”即為了達到“幼而天真”,就像老子所說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佛家所說的“找到自己的本性”,哲學家所說的“找到自我”。
惜精保氣
中醫認為,精、氣、神是維持生命並貫穿生命過程始終的三大要素。精,就是指構成人身並供養全身以維持其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質,包括先天之精、後天之精、血、腦、髓、津液等,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而《黃帝內經》中說:“生之來,謂之精”,“夫精者,身之本也。”可見,精是構成人體生命和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物質。
要想少欲知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節房勞以保**,戒醇酒以保精氣,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在精神上要保持恬淡虛無,從容豁達的心態,總之,守好精氣神從心誌上下手,才是根本。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如果真能做到少思少慮,清心寡欲,情誌舒暢,那不光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會有非常好的影響。
“食唯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在飲食上也要注意勿飽食過量,因為過飽則筋脈橫解,腸辟為痔;飲酒勿過多,過多則會氣逆。孫思邈說:“飲食過多則聚積;渴飲過多則成痰。所以,食覺“半飽”即可,當覺其飽時,實際上已超過了食量;“酒止三分”,少量飲酒可以起到活通血脈的目的,而“過頻”飲酒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如果把人事間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全都當真,那傷害的隻能是自己,是非恩怨全付笑談中,那是一種境界,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有些人專門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一點小事無限地放大,最後全都裝到了自己的心裏,自己的心就被這些是是非非、煩煩惱惱弄得不堪重負,這其實是很愚蠢的。就讓一切都付笑談中吧。
“炎涼變詐都休問”,世態炎涼、人事冷暖,管它那麼多呢,自己修自己的身,自己修自己的心,一切時,一切處,如不動,處變不驚,來的讓它來,去的讓它去,如老和尚坐禪一般穩坐紫金蓮,神安心靜,泰然處之,如此,豈不是“任我逍遙過百春”嗎?
存正氣除邪氣
古代深諳養生之道的人多教導人們注意存正氣防邪氣,所謂正氣和邪氣,更多的是從精神層麵來理解的,我們說一個人的正氣很足,其實就是說這個人心裏麵保有正念,有正確的是否標準,心境清明,澄靜,少有雜念邪念。正因為內心有正確的是非標準,才不會受到外麵邪知邪見的影響,外在的邪氣自然無法侵入進來。因此,才能心誌安閑、少有欲望,情誌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卻不覺疲倦,真氣才能夠暢達於胸。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居上不諂,居下不媚,樸實本真,從容自在。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養生從養心做起,才契入到真正的內核。
下麵介紹一些精神調養法,以從精神上養正氣防邪氣。
五樂原則:
1.尋找快樂良方。
凡事從正麵考慮,多想好的一麵,想好的一麵會讓自己有快樂感、有成就感,而如果光想不如意的方麵,那就是自己給自己增加煩惱。
2.助人為樂。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付出,是給予,而不是占有,不是索取。如果凡事能夠想到別人、成全別人、幫助別人,其實就是為自己賺得的最大的快樂資本。
3.知足常樂。保持一顆平常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快樂就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
4.以苦為樂。我們常說苦盡甘來,要想獲得快樂,必須得超越現在的一些障礙,吃很多的苦,經過很多的磨煉,才能得到真正的大樂。
5.進取為樂。給自己設定一個高遠的目標,每天鼓勵自己向著這個目標前進。每天前進一步,就是與目標縮短一步的距離,相信終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
疏泄:
將內心的壓力和不快傾吐出來,或對好友,或心理醫生,或用筆,或自己對著曠野,通過傾吐,可以釋放心理的能量,減輕心理的壓力。
睡眠:
有煩惱的時候,睡上一大覺,一覺醒來,什麼事都煙消雲散了,把煩惱的事看成一場夢,夢醒了什麼都不存在了。
運動:
走出家門,走進大山,讓全身出個透汗,放開喉嚨,唱唱歌,或大喊幾聲,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那樣不足為道。人隻有走出自己的小我,才能感覺到世界的闊大。
歌唱:
放開歌喉,唱一唱懷舊老歌,讓自己暫時回到過去的時光。也可以唱一唱戲曲,把自己當成一名專業的演員,想象下麵有很多的觀眾,欣賞自己的精彩表演。人有時候需要轉換一下時空,哪怕是想象也好。
書畫:
書法和繪畫對於調心最好,書法和繪畫都是動中求靜的高雅藝術,能把人帶到一個美好的境界之中。
讀書: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位智者交談。書,為我們打了一扇智慧的窗,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的風景,並引領我們走入一個美好而寧靜的世界,去體會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至真至美的境地。
小貼士 養生詩
漢日大將軍,少為乞食子。
秦時故列侯,老作鋤瓜士。
春華何暐曄,園中發桃李。
秋風忽蕭條,堂上生荊枳。
深穀變為岸,桑田成海水。
勢去未須悲,時來何足喜。
寄言榮枯者,反複殊未已。
第十二章《易經》的情誌養生智慧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長期的不好情緒和惡劣的心境,中醫認為“喜怒不節則傷髒”。《素問》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學習《易經》是一種養生之道,學透《易經》,則心態平和,健康常伴。
疾病遠遁出身心
《易經·坤卦》中“坤”代表大地,大地盛載萬物,但大地卻從來不抱怨、叫屈。我們從大地上得到食物、得到滋養,然而卻將垃圾返還給大地,大地卻一如既往地養育著我們,這正是大地值得尊敬的地方。《坤卦》六二中講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本意就是讓我們做人要效法大地,做到直率、方正、寬大,以寬厚的德行負載萬物,像大地一樣“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說的就是豁達大度、胸懷寬闊;胸懷寬闊,既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也可以包容別人的不足;由此,心情愉快,身體也會愉快。
我們通常認為,得病的原因是由外在而引起,如著涼、病菌感染、過度勞累、飲食錯誤,等等。當然,這些原因是致病的因素,但從《易經》的觀點來說,這些還不是根本,其根本原因是我們內心所產生的種種雜念,致使我們在身體、語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許多疾病的種子,這些種子在體內潛伏,並伺機行事,一旦遇到時機,如著涼、病毒等外在因素便會破土而出,襲擊我們的身體,於是乎,我們就遭遇疾病,飽受病痛的折磨。所以說,情緒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
當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隻要稍加留心,注意避免那些不良的情緒和造成不適的飲食,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避免很多本可以不用得的疾病,那我們的人生也會多出幾份清閑和安定。這就是所謂的“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雲:“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據此,中醫倡導“七情的養生法”,以開朗的性格、堅強的意誌、樂觀的情緒、高尚的情操隨時調整自己不斷變化的情感。
受委屈時,應表現得胸懷寬廣,氣量豁達;遇到煩惱時就“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工作辛苦時多想著國家,為人類服務。
樂觀情緒也是治療某些疾病的良方。《壽世新編》提出,治病不能全靠藥,所謂“藥之所治隻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係藥方,唯要在心藥也”。“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這裏所謂的心,就是精神情誌的概念。如調節得好,病就能好一半,這就是“治病必先求於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