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精神內守(2 / 3)

健康養生,很多古人的養生方法都值得我們借鑒,這裏要介紹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的養生方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科學很不發達,醫療保健技術也相當的落後,人的平均壽命還不到30歲,而一生坎坷的孔子卻活到了73歲,這跟他注重養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孔子養生的精髓,在“養性”。他一貫倡導“修身”、“克己”,並且身體力行。

孔子在《論語》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著樂,仁者壽。”

意思是:聰明人的快樂像水一樣,永遠是活潑的;仁愛的人的快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聰明人不斷探求知識,思維是活動的;仁愛的人有涵養,看事情是冷靜的。探索知識求得樂趣;寧靜有涵養,不容易生氣,壽命自然會長的。

那麼什麼是“仁者”哪?“仁者”就是“仁愛”、“仁厚”、“仁義”的人。《論語》一書中記錄孔子講“仁”的就有66處之多,可見“仁”字包含著多麼寬廣的道德觀念,“心底無私天地寬”也是這個意思。人如果“無私”,終日心平氣和,寬厚待人,就不會有嫉賢妒能的憂慮,心裏自然能夠泰然自若。

孔子特別欣賞那種清心寡欲的心態,反對患得患失。他認為驕傲自大、遊蕩忘返、飲食荒淫是最能危害健康的三種情緒。

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心胸就會變得狹窄,越狹窄,越難容別人,最後自己難受,生病就在所難免。

遊蕩忘返,以宴飲奢靡為快樂,沒有節製,這是有害的。

孔子強調飲食要“自製”,他個人的習慣是肉不多吃,食不過飽,絕不暴飲暴食。孔子還主張飲酒要適度,不能暴飲,他說“不為酒困”、“唯酒無量,不及亂。”

孔子還特別注意飲食衛生,他有一個“五不吃”原則,即發黴變質的糧食不吃,腐爛的魚、肉不吃,變色的食物不吃,氣味不正的食物不吃,烹調方法不當的食物不吃,孔子的這種飲食習慣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疾病。

孔子很喜歡運動,對爬山、遊泳有著濃厚的興趣。“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正是孔子自己對人生的寫照。

睡覺時“必有寢衣”,尤其是孔子根據四時寒來暑往的變更,調整居處,以適應季節的變化。

孔子也非常愛好音樂,他把美妙的樂章比作鮮美的肉肴,經常是聽到一首好歌曲,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他還經常跟人學唱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可見,孔子的目的在於陶冶情操,放鬆精神,鍛煉身體。

孔子從不追逐物欲,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為名利所誘惑,追求自我完善,深得極樂之道。他博大包容,安定泰和,無所畏懼,以“至聖先師”的形象屹立於世人的心中。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專心於文化典籍的整理,特別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係辭》、《卦》、《文言》等。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致把編串書簡的牛皮繩子也弄斷了多次。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作為《易經》的傳承者,孔子更以自己的實踐證明《易經》對人生的影響和重大意義。

小貼士 冬季要溫補

在冬季,飲食宜選用溫補的食物進行調養,可以溫養全身組織,增強體質,提高人體防寒的能力。少食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傷及陽氣。除加強飲食調補外,還可適當施以藥補,如選用黃芪、黨參、枸杞子等。但必須注意不要亂補,最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根據不同體質用膏滋調養。

知足常樂

《易經·剝卦》的卦辭上說:“剝:不利有攸往。”《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大概意思是說,人們在做事的時候如果不能適可而止,一味蠻幹,是不會獲得好結果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由盛到衰的過程,這是一個自然規律,適度而為,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人才能順應自然之勢生長。否則,就會被世界無情地“剝”落。

所以,人活著要知道適可而止,要知道知足常樂,不為各種欲望所累,心理上輕便了,身體也就會健康了。

《易經》與《老子》、《莊子》同為道家“三玄”。《老子》也稱《道德經》,成書比《易經》要晚,作者是老子。

老子(前604?—前531?)不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養生大家,相傳他生活的時代與孔子同時而稍早。

傳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為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因此,他深悉周朝的文化典籍,學識淵博,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聃”,所以說起來他還可以算是孔子的老師。老子做了很長時間的史官,由於周王室日益衰微,他感到很失望,於是棄官西去。傳說老子在函穀關遇關尹,請他著書立說,“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最後“莫知其所終”。

老子騎牛圖(修圖)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沒有什麼是比放縱欲望的罪惡更大,沒有什麼比不知足的禍害更大,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最快樂的。

“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

“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

這些詩句都是前人養生經驗的總結,指明知足者常樂。吃青草,住茅屋,也好過風餐露宿,隻要知道知足。就像孔子說他的學生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老子養生講究順乎自然,其實這就是一種知足的心理,跟我們常講的“屬於我的我不放棄,不屬於我的我不強求”是一個道理。要順其自然,不要要求得太多,因為你欲望太多,奢求太多,就會因得不到而心煩氣躁,心煩氣躁自然就會給自己帶來疾病。反之,認識到這個世界不可能你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得到的坦然接受,得不到的泰然處之,這樣的良性心態傳達給身體,自然會回報給你健康。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從宇宙萬物的整體係統觀為人們解釋養生的長生之道——順乎自然。其實這也是說知足常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應該效法地,柔和安靜;應該效法天,生養萬物而無所求;應該效法道,清靜不言,萬物自成;依照自然渾然天成,道是自然,自然也就是道。

老子的這種天道觀,講的就是天地萬物生長變化的原理,順乎自然就能生長。這也反映了知足者心安的狀態。因為人類的生計大自然會賜予的。大自然有了人,自然就會有其祿用,就如同蠶餓了,桑樹就會長出葉子供其實用;蜜蜂餓了,花朵就會綻放為其供食。這跟“車到山前必有路”是異曲同工。如果你身無分文也不必因此而費神嗟歎。

“未來杳無定,何必預勞思。”這種順從自然的思想如果從養生方麵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並不是要求我們不作為,聽天由命。我們應該從這句話的含義中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偏執的陷入“宿命論”,則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莊子》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蔽,精神不散,可壽百歲。”知足則常樂,常樂則忘憂,忘憂,心則不煩,心不煩,神則不被擾,神不擾,精即可保。

所以,我們總結聖人的養生之道,一無恚嗔之心,二無思想之患,三以恬愉為務,此即為修身養性之道。知足常樂、淡泊寧靜、安分守己、心平氣和,以德報怨,安忍不怒,等等,都是修養情誌的大學問。

小貼士 人生煩惱

佛教把人生煩惱歸結為貪、瞋、癡、慢、疑,邪見六種,稱為六毒。

1.貪:財、色、名、食、睡,都是我們貪著的對象,得不到,便心生煩惱,煩惱會引發種種病變。

2.瞋:瞋心重的人常常生氣,最後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落得一身病。癡:愚癡無知,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常常以假為真,以曲為直,做很多錯誤愚蠢的事情,直接導致行為的錯亂。

3.慢:驕傲自大,“我”字當頭,容不得他人。

4.疑:不僅懷疑自己,也懷疑他人,不肯定,不自信,多思多疑,疑心重重,此種人心中多陰暗,所以易招引疾病。

5.邪見:把錯誤當成正確,把無當有,把假當真。更可怕的是常常誹謗正確的觀點、思想,造成嚴重的惡果。邪見最為可怕。

榮辱得失身外之物

《易經·文言》曰:“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坤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意思是說,身居高位而不驕傲,屈居人下而不憂愁煩悶。所以說自強不息而又隨時反省,雖麵臨危險而無災禍。引申一步,就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要把自身的榮辱得失置之度外,隻要按照“仁”、“義”“禮”所要求的那樣去做,就好了。

就像老子給我們開出的那劑人生良藥——恬惔無欲是一藥。

可惜,現代人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身心飽受摧殘,緊張、焦躁、抑鬱、過度勞累、坐息沒規律、飲食不調節、煙酒**過度……這一切都破壞了我們人類生長衰老的客觀規律以及健康長壽的基本法則,很多精英正值盛年卻撒手人寰。也許正是把得失榮辱看得太重的原因。

鬥室一間,清茶一杯,手握長卷,挑燈夜戰,古人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方式是何等的閑適,何等的愜意。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現在很多人喜歡吟誦這兩句傳世名言,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過上閑雲野鶴的逍遙日子。可是在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每天又有多少人為了金錢,為了榮譽在奔波勞碌。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得與失的一個相互轉化過程,就是得失的一個輪回。生活中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如果拚命計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思考得到了些什麼,得到了多少,把自己陷進患得患失的苦悶中拔不出來,可能最後失去的更多,甚至失去自我。

榮辱得失乃身外之物,不應過分追求。麵子,榮譽,金錢,這些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每天心安理得,踏踏實實地活著才是最實際的。

一位名人說過:“在人的一生中,失去的比獲得的更為重要。種子在消失之後,才能發芽。”一位思想家也說過:“什麼都想來一點的人,什麼都得不到。”

有一首古詩說得好:

漢日大將軍,少為乞食子。

秦時故列侯,老作鋤瓜士。

春華何暐曄,園中發桃李。

秋風忽蕭條,堂上生荊枳。

深穀變為岸,桑田成海水。

勢去未須悲,時來何足喜。

寄言榮枯者,反複殊未已。

這首詩是說,昔日漢朝大將軍韓信,年少時不是也曾做過乞丐嗎?秦朝具有顯赫地位的東陵侯,老來不也變成了鋤瓜之士了嗎?春日之花曾經是多麼的明媚鮮豔,最終也結成了桃李之果。秋風吹來,萬物變得蕭條,但是屋頂上不是也會生長出荊枳嗎?深不見底的深穀最終變成偉岸的高山,桑田最終也會被海水吞沒。所以,過去沒有什麼值得悲傷,未來不會值得欣喜,勸告那些過分追求榮華富貴的人,自然地變化往複無窮,人也是一樣,有些東西該放棄的一定要放棄。

一時的成敗得失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過於追求成敗得失。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為成敗榮辱所困,輕得失,淡榮辱,才是人生的理想狀態。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幅畫,總要有留白的地方,要想活得有氣魄,不僅要學會給生命留白,更要對人生的成敗得失保持一顆淡然的心。

小貼士

穴道通了,病就好了

曾看過這樣一個片子,一個人全身疼痛,吃了很多藥都不管用,就自己按壓痛點。他發明了一個方法,用一個木棍,兩邊磨尖,全身按,哪裏有痛點就在哪裏按,因為木棍比較長,後背、腿、全身各個部位都可以按到,後來用這種按壓痛處的方法,居然把他多年全身疼痛的頑疾治好了。

其實按壓痛處,就是打通穴道,穴道通了,病就好了。

過度憂愁早衰早逝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

《周易·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易·係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

人活著首先就活一個心態,心態好,不為外物所累,修心養性,心境平和,人自然就少生病。反之,心態不好,多欲多求,對外物過分關注,身體就會憂勞生疾,就會影響健康。

過度憂愁,使人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消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憂鬱寡歡,意誌消沉;重者,精神萎頹、心中煩躁,還會出現失眠、便秘等症,甚至誘發癌症。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3.10“愁一愁,白了頭”。

如何保持一個好心態,不妨以《易經》陰陽五行的觀點去看問題,去處理問題,這樣就可以達到修養心性的目的了。

長壽學者胡夫蘭德在他的《人生延壽法》中說:“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或壽)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愁、頹喪、懼怕、貪求、怯懦……”

傳說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受到楚王的迫害,隻好逃離楚國。一路上,楚兵圍追堵截,逃亡路上險象環生。好不容易逃到昭關,昭關地勢險峻,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口。城門一關,插翅也難飛過去。楚平王為了捉拿伍子胥,派兵在此把守,對照城牆上伍子胥的畫像。伍子胥無法過關,急得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

唐代文學大師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遭到打擊,長期被貶謫在外,沉悶、憂鬱,以至於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