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精神內守(3 / 3)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天生才貌雙全,卻多愁善感,每天憂鬱啼哭,遇到不大的事也會哭上一場,直到哭得心力衰竭,最終年紀輕輕就飲恨歸天。

《壽世青編之養心說》有這樣幾句話:“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然,應以自然,任其自去,憤憤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

聰明的祖先告誡我們要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是是非非,既不要為瑣事憂慮焦躁,也不要因一時得失而牽腸掛肚。未來之事不可預知,已經發生的又不可逆轉,憂慮後悔都不能解決問題,不如心神坦然地麵對現在和將來要發生的一切。不能患得患失,憂慮重重,這樣會傷神毀誌,損精耗氣。氣和誌達,氣機暢疏,血脈才能利和,百病無從生發。

百病由心生,有些人長時間沉溺在憂愁、悲傷、焦慮、苦痛等消極情緒中,會給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比如可能會導致人血壓升高,呼吸頻率改變,還容易造成胃潰瘍,腸胃蠕動減慢等。

那麼,我們可以為調節情緒做些什麼呢?首先要保持對人對事的樂觀態度,豁達、大方、開朗,不要大喜大悲或喜怒無常,寬容、忍讓,保持平和心態,多做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

“莫讓憂愁傷身體,常叫歡樂促健康”。時刻保持良好情緒,疾病就會遠離你。

小貼士

睡眠不足影響生命質量

現代人由於各種壓力導致睡眠時間越來越少,或是睡眠質量不高。研究顯示,經常缺乏睡眠還會誘發精神錯亂。睡眠時有呼吸暫停現象的人患中風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倍,患心髒病的危險也大大增加。如果兩個晚上不睡覺,血壓會升高。如果每晚隻睡4個小時,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僅在一周內,就足可以令健康的年輕人出現糖尿病的症狀。缺乏睡眠還會使人難以抵抗傳染病。

不生怒氣延緩衰老

《易經·損·象》曰:“君子懲忿窒欲。”

這是《象》對《損卦》卦象的解釋。《損》卦上體為艮,下體為兌,艮為山在上,兌為澤在下,即山下有深澤。有澤自損以增山高之義,故此卦為減損之卦,全麵說明了減損的道理。它所記之事皆為減損及與減損有關的事。所引名言是說君子效法《損卦》之象應當製止憤怒的情緒,窒塞欲望。也就是說,作為君子,應當加強自我修養,製止匹夫之怒,不應因為一時感情,衝動,而做出讓自己追悔莫及的事來。而且應當節製過分的欲望,堅守中正之道,才有利於己,有利於人。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位文武韜略,雄姿英發的將才,但卻好生氣發怒。諸葛亮看準他的弱點,巧設計謀,“三氣”周瑜,周瑜不禁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最後大怒之下,吐血而死,留給後人“隻因一氣殞天年,空使英雄千載忿”的嗟歎。

古人認為,怒輕者會導致肝氣鬱滯,食欲減退;重者則會出現麵色蒼白、四肢顫抖,甚至昏厥死亡的危險。可見,暴怒對人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內經》指出:“暴怒傷陽,暴喜傷陰”。發怒會使人精氣血脈的運行受到影響,損傷肝髒,所以中醫講“怒則傷肝”。

怒,是人的情誌的一種表現。人受到外界的刺激後,情誌就會作出反應,怒是人各種情誌中的一種,是氣逆的一種表現,一旦產生“暴怒”,人就會頓時激動起來,血液循環加強,神經緊張,血壓也會升高,如果鬱怒時間過長,氣滯五髒,很可能會導致人氣絕而亡。

《靈樞·百病始生》中記載:“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正像這句話所說,人一旦暴怒發作,身體就會像有一團火在燃燒,如果不鏟除它,人就會變得情誌發狂。但若掉轉念頭,想一些別的事情,怒氣平和下來後,天空依然會如同雲散雨停般明亮。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為一些外在的事物所牽絆。小的時候,父母和老師就教導我們做事情要認真,要有理想,有追求。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我們既品嚐了奮鬥過程中的幸福滋味,又不得不麵對諸多物欲的誘惑。我們若努力奮鬥有了很好的結果,會帶來很多收益,自然也會滿足自身的一些欲望,但我們不應該為了滿足欲望而去做不該做的事。

《禮記·樂記》中講:“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做事不按照事物的法則加以節製就不會取得功效。唐甄在《潛書·貞隱》中講“為學之道,製欲為先”,說明了節製情緒和欲望的重要性。同時,他也講了不控製情緒和欲望所帶來的後果,即“溺其身,墮其名”。

所以,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怒氣一來,就要立刻尋求製怒之法。民族英雄林則徐,懸掛著“製怒”二字的條幅以警誡自己,那我們應該怎樣來製怒呢?

怒不是飛來之物,而是受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反應。所以,要製怒應該從兩個方麵做起:

1.避免外界不良刺激

“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生氣催人老,笑笑變年少”。做到“恬淡虛無”、“清心寡欲”,你也就不會因為任何事動怒了。《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長壽。”

2.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人總要麵對眾多的紛擾,讓自己完全不生氣也是不可能的。燥由心生,培養樂觀的心態,良好的修養,高尚的品德,遇事不爭高低,靜等事過,也就不會大動肝火。用一顆豁達的心來對待人生道路上的錯綜複雜的問題,就能站得高,看得遠。要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襟,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雅量。

正所謂:耳目寬則天地窄,事務短則日月長。把心胸放得開闊些,於人於己,都是很好的。

人都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那麼,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一定不能做懲罰自己的“傻子”啊。

小貼士

急躁易怒易患腦出血

人在憂慮、憤怒、悲傷、煩惱和精神緊張等情緒下,大腦皮層及丘腦下部興奮會受到刺激,促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茶酚胺等腦血管活動物質分泌增加,從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動脈內壓增大,血管薄弱處就容易發生破裂,導致腦出血。假如我們感到疲勞或精神緊張時,一定要試著把自己放鬆下來,做個深呼吸,或是聽一首輕柔的音樂自我調節。

詩情書畫可養生

《易經》強調,修身先修心,修心的方式有很多。詩情書畫是中國文化的藝術瑰寶,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書畫藝術的喜愛,越來越多的人在書畫藝術中獲得身心健康。

長年累月堅持不懈地學習書法是養生強身之妙法。《心術篇》雲:書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氣,散心中鬱也。故書家每每得以無疾而壽。他們曾吟詩雲:“已是容顏改,何曾筆墨閑。”無論古人、今人都從書法與長壽的微妙關係中悟出了很多有益的道理。

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書法家長壽者甚多。漢朝的鍾繇,晉朝的王羲之,南北朝的陶弘景,都是年逾古稀之人。唐代的虞世南81歲,歐陽詢83歲,柳公權88歲。元朝的楊維楨75歲、黃縉81歲、王惲87歲、王馨則享年92歲。明朝的董其昌、沈周都活到了83歲,文征明90歲。清朝的朱耷82歲、劉墉86歲、梁同書93歲,而阮元更是活到了103歲高壽。

要知道,那個時代可是“人活70古來稀”的年代。

到了現代,書法家中的高壽者更是不勝枚舉。趙樸初、董壽平、蕭嫻、於安瀾等,都活到了90多歲。已故書法家馮亦吾先生在他的《書法養生論》中記載,曆代帝王中,活到80歲以上的隻有4人,梁武帝蕭衍86歲,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乾隆皇帝89歲。這4人,都是書畫愛好者,不但喜歡和擅長書法,而且在書法理論方麵也成就頗高。

毛澤東主席的書法自成一體,風格獨特,盡管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日理萬機,操勞過度,但仍享年83歲。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練習書法能“休養腦筋,轉移精力,增進健康。”陳毅大元帥也曾說:“書法係藝術勞動,亦係體力勞動。”

練習書法不僅要展紙揮毫潑墨,還要用心用神用氣。練習書法一定要端坐凝視,專心致誌。頭擺正、肩放鬆、身挺直、臂伸開;執筆要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肘起。力量要由腰部漸次過渡到肩——肘——腕——掌,最後貫注到五指,運行於毫端。

練字看上去隻是手在動,其實全身的氣血都在運行,寫字時就像進入一種“練功”境地,血脈暢通、凝神絕慮。

好的書畫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人們可以從這樣的詩文、書畫中汲取精神食糧。如畫中的林、竹、山、雲可以使人心靈升華在天地之間,有成仙脫俗的感覺,對身心健康大大有益。而且,研習書畫還可以求德、修德,使人樂於助人,與人和睦相處。獲得了內心溫暖的同時,也調節了情緒,緩解了焦慮,從而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所謂“德高者長壽”就是由此而來。

小貼士 五色與疾病

沉迷色境的人多半會生肝病;

貪享聲音的人多半會生腎病;

貪愛香氣的人多半會生肺病;

貪圖口味的人多半會生心病;

享受觸覺的人多半會生脾病。

音樂使人健康

《易經》將五韻稱為宮、商、角、徵、羽音。

牙音g、k、h為角,五行屬木。

舌音z、c、s、d、t、n、l、j、q為徵,五行屬火

齒音x、zh、ch、sh、r、i為商,五行屬金。

唇音b、P、m、f、u、◆(拚音魚)為羽,五行屬水水。

喉音a、o、e、ai、ei為宮,五行屬土。

一首歌曲中不但音有陰陽五行,就是歌詞也有陰陽五行。我們經常聽聽音樂、唱唱歌,對身體是有益的。我們常常說,沒有音樂的世界是灰白色的,有了音樂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我們智慧的古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了音樂對人生的愉悅。

我們都知道竹林七賢,其中的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他生在魏晉易代之際,不僅是一位文學家、思想家,還是一位音樂家,善於音律。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

嵇康最擅長彈《廣陵散》。那是一曲歌頌古代義士的悲歌,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嵇康一直對司馬氏采取不合作的態度,最終司馬氏將他殺害。據說,嵇康臨刑前索彈《廣陵散》,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遺憾的是,《廣陵散》隨著嵇康的被殺而變成絕響。

可以想見,嵇康正是用音樂抒發內心不平和憤怒。

不同的音樂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清幽、曼妙的音樂帶給我們悠閑,寧靜,舒適,滿足,安逸,幸福,聽覺享受的同時,還可以治療身心的“傷口”。

音樂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人的心髒跳動、脈搏、呼吸、走路、跑步都有音樂的節奏;大自然的鳥鳴、河流、風雨、雨聲也充滿著音樂的旋律。人類既需要用音樂來描繪生活,表達情感,音樂也反作用於人類,為人類帶來享受。

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給人以鼓舞和力量,也可以提高記憶,音樂還可以治病。

音樂對青少年右腦的開發有積極作用。適宜的音樂,能夠對右腦產生刺激,使其發揮創造力,拓展思維,使人進入一種高效率的學習狀態。

有學者做過實驗,青少年在學習中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的情況,想象力缺乏,解題思路狹窄,東西記不住,如果在學習時能堅持聽一些適宜的音樂,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緒體驗:當聽到雄壯激昂的《命運交響曲》時,受到鼓舞,因此熱情奔放,鬥誌昂揚。而當聽到《月光交響曲》時則會感到明月冉冉升起,森林和原野一片靜謐。

不同的音調對人的情緒造成的影響也會不同,對此,古希臘人早就有認識。比如當時的人們認為A調高揚,B調哀怨,C調和愛,D調熱烈,E調安定,F調**,G調浮躁。亞裏士多德最推崇C調,他認為C調最能陶冶人的情操。

20世紀中葉以來,音樂已被看作是一種醫療手段在臨床中應用。音樂會對人體能夠產生很多奇妙的作用——鎮靜、鎮痛、降壓、安定、調整情緒等。

高血壓患者聽小提琴協奏曲,可使血壓下降。

臨產的產婦聽聽輕鬆靜謐的音樂,能夠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有利於分娩。

老年人聽優美的音樂,還可以推遲大腦的衰老。

但是,並非所有的音樂都對身體有利。音樂節奏過快,人就會感到緊張、焦慮;過慢又會使人昏昏欲睡。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靈魂,培養高尚的情操。君子說:人片刻也不能離開禮樂。

從事音樂活動,提高內心修養,慈愛、正直之心自然就會產生。有了慈愛、正直之心,內心就會安和,這樣,生命才能長久。

小貼士

趙樸初先生的寬心謠

日出東海落西山

愁也一天 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

人也舒坦 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

多也喜歡 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

粗也香甜 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

好也禦寒 賴也禦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

古也談談 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

兒也心歡 女也心歡

全家老少互慰勉

貧也相安 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

忙也樂觀 閑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

不是神仙 勝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