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記憶的品質及其差異
記憶的品質是衡量記憶優劣的標準。應用它可對一個人記憶的優劣做出具體、綜合的評價。由於人的心理活動在任何一個方麵都具有複雜的多維度的性質,對它就不能采用像長度或重量一樣的單一標準,而要采用複合的多重標準。例如,可能有的人在單位時間裏記憶事物的數量多,速度快,但之後忘得也多而快。而另一個人卻不同,他雖在單位時間裏記憶事物的數量少一些,慢一些,但之後卻經久不忘。可見,采用複合的多重標準是必要的,合理的。
記憶的品質有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和準備性四種。它們是綜合、統一而不能分割的。
敏捷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記住事物的數量;或者,一定數量的事物,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記住。所以,記憶的敏捷性是與記憶的速度與廣度有關的標準。根據研究,以認識的“單元”為單位,短時記憶的容量(12歲以上)一般為7±2。由於人的知識經驗不同,其認識(包括記憶)的單元也不相同,因而各自的容量也是有差別的。
持久性指對所記憶的內容保持時間的長短。得到正常記憶鍛煉的人,一般是記憶的敏捷性與記憶的持久性是成正比的。即記憶敏捷的人,其記憶也持久。但也有記得快而不持久的,也有記得慢但卻持久的。
準確性是指是否忠實保持記憶內容原貌。如果記憶後恢複起來的內容都有消極的改變(新舊知識融為一體是積極的改變,與消極的改變必須區分開),或錯了,那這樣的記憶內容又有什麼價值呢?
記憶是否準確主要取決於對記憶材料的仔細、準確的觀察與深刻理解。有的人就是不肯在觀察與理解上下工夫,常常是隨便地看一下,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地就記憶下來;及至使用的時候,又不肯分析具體情況,隨便拿來就用,這自然無法保證準確和用得恰到好處。如果確實是“馬大哈”就應在認真、仔細上下工夫。凡是相近的知識內容,務必弄清其差別再記。至於其它原因造成的不準確,就應該針對具體原因加以消除,而不能聽之任之。
準備性指是否能夠及時地從記憶的寶庫中將所需要的知識內容找出來。是否真正正確、深刻理解和熟記,是否善於采取適當的方法與策略去尋找有關的線索,是準備性品質的基礎。記憶準備性不足問題,大多是由於理解不透,或記憶內容零亂,未能整理成知識係統造成的,因而提取時發生困難;也有因初次使用不知到底應該提取哪一部分知識造成的。這都應該分析具體原因並加以克服。多用,自然諳熟,必能及時提取。
以上四種記憶品質的結合在不同人的身上也是不同的,這就叫做記憶品質的個別差異。敏捷性與持久性常常表現出正相關即正比例的關係,而準確性與準備性常常也與敏捷性和持久性成正相關。但相反的情況亦有之。現實中更多的是有一、兩種品質較好,而另一、兩種品質較差。優點或缺點全集中於一身的情況則十分罕見。承認差別,即了解自己記憶品質的優點和缺點,目的是提高應用自己記憶的自覺性,即在應用中充分發揮自己記憶的優點,同時采取措施彌補自己記憶的缺點。不應因自己記憶的優點而自我誇耀,更不可因自己記憶的缺點而自卑。人的記憶品質的提高是努力的結果。隻要你堅持鍛煉自己的記憶力,你就一定會得到良好的記憶力。
所謂記憶類型的差異,是指個人長於何種記憶。但類型卻可因劃分標準不同而不同。若以使用何種感官記憶最佳為標準,則可有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觸覺型等類型;若以記憶內容成分為標準,則可有形象型、抽象型和運動型的差別。還可以一日之內何時記憶最佳為標準,區分為“百靈鳥型”和“夜鶯型”。據統計,在總人口中,約有半數的人屬於“百靈鳥型”和“夜鶯型”,他們分別在晨間或夜間記憶的效率最高。但是,更多的人都可能是屬於綜合記憶類型的。
以上類型的劃分具有雙重意義:了解自己是屬於哪種記憶類型的,便於發揮自己記憶類型的長處,即多用自己擅長的記憶類型,以便為增加知識儲存量服務;了解自己記憶類型上的缺陷,可做適當努力,以改進自己過分單一的記憶類型,從而全麵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你能夠依據這些標準對自己的記憶類型做出劃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