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緒能改變生活(2 / 2)

一時的情緒化,常常是你自身幸福的殺手。

有的人隻要情緒一來,就什麼都不顧,什麼難聽的話都敢說,什麼傷人的話都敢罵,甚至不計後果,釀出大是大非來。這就是人的情緒化。

人的情緒化行為有哪些特征呢?

1行為的無理智性。人的行為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的外部活動。人區別於其他動物之一,就在於人的行為的理智性。

但是,人的情緒化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征往往缺乏這一點:不僅“跟著感覺走”,而且“跟著情緒走”。行為缺乏獨立思考,顯得不夠成熟,浮於表麵,輕信他人,而且有時還依賴於他人。

2行為的衝動性。人的行為本應受意誌的控製,受意識能動地調節支配。但是,人的情緒化行為反映了意誌控製力的薄弱,顯得衝動。遇到什麼不順意的或不稱心的事,就像一個打足了氣的球一樣,立即爆發出來。

帶有情緒化行為的衝動,看起來力量很強,然而不能持續很長的時間,緊張性一釋放,衝動性行為就結束了。這種衝動性行為往往帶來某種破壞性後果。

3行為的情景性。它的顯著特點是,為生活環境中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刺激所左右。滿足自己需要的刺激一出現,就顯得非常高興,一旦發現滿足不了,就會異常地憤怒。因此,這種行為就顯得簡單、原始,比較低級。如果他人故意地製造一個情景,那麼,一些人就會按照他人預計的方式行動,就會上當受騙。

4行為的不穩定性、多變性。人的行為總有一定的傾向性,而且這種傾向性一經形成;會顯得非常穩定。但是,人的情緒化行為卻具有多變、不穩定的特點。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5行為的攻擊性。這類人忍受挫折的能力相當低,很容易將自己受到挫折產生的憤怒情緒表現出來,向他人進攻。這種攻擊不一定以身體的力量方式出現,也可以語言或表情的方式出現,如不明不白地諷刺挖苦他人,在臉色上給他人難堪,或讓別人下不了台等。

情緒化行為的上述特點使這種行為具有不少消極性。例如,情緒化行為會成為個人心理發展的障礙,使人變得缺乏理智、不成熟,甚至成為後果不堪設想行為的起端。

對於群體來說,過多的情緒化行為,會妨礙人與人之間的融洽與和睦。對於社會來說,當人的情緒化行為成為一種傾向時,就比較難於為社會控製,甚至成為某個社會事件的起因,給社會造成重大的損失。

那麼,應該怎樣控製自己的情緒化行為呢?

要承認自己情緒的弱點。每個人的情緒都有其優劣,自己一定要認識自己的情緒,不能回避,不能視而不見。譬如,有的人喜歡衝動,而且一衝動就控製不住自己。怎麼辦?就要承認自己有這個毛病,在承認的基礎上,再認真分析自己好衝動的原因,然後再找一些方法去克服。這樣做可以隨時提醒自己:不可放縱自己!

要控製自己的欲望。人的情緒化行為,大都是自己的欲望、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當一個人的功利行為不能滿足其需要時,行為就會變得簡單、淺顯,就會產生短視、劇烈的反應,產生情緒化行為是不足為怪的。因此,要降低過高的期望,擺正“索取與貢獻、獲得與付出”的關係,才可能防止盲動的情緒化行為。

要學會正確認識、對待社會上存在的各種矛盾。要學會全麵觀察問題,多看主流,多看光明麵,多看積極的一麵,這樣能使自己發現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使自己樂觀一點,會使自己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加自己的希望和信心,即使遇到嚴重挫折也不會氣餒,不會打退堂鼓。

要學會正確釋放、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一般來說,當人處於困境、逆境時容易產生不良情緒,而且當這種不良情緒不能釋放、長期壓抑時,就容易產生情緒化行為。

為此,有必要將消極情緒適時地釋放、宣泄,譬如,找朋友談心,找一些有樂趣的事情幹,從中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安慰、精神寄托。但是不可把自己的情緒毫無限製,或對釋放的方式毫無顧忌,不加控製和選擇,就是說要有自製力。

所謂自製力即人體抗衡由命運之神的打擊所引起的情緒風暴,而自己免於淪為“激情奴隸”的能力。“自製”(管理自我)的意思就是控製過激情緒。其核心是保持情感的平衡,而不是壓製情感,因為每種情感都有其作用和意義。起伏波動的情緒使人生絢麗多彩,但需要保持平衡,情緒是有兩麵性的,可以做生活的調味劑,亦可成為幸福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