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驗樂觀情緒
1悅納自己,悅納他人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尋找適合做燈絲材料的試驗過程中,做了一千二百次試驗,也失敗了同樣的次數,總是找不到一種能耐高溫又經久耐用的好材料。這時,別人對他說:“你已經失敗了一千二百次了,還要試驗下去嗎?”不知這問話是一種關切、還是一種嘲諷,然而,愛迪生卻回答說:“不,我並沒有失敗,我已經發現有一千二百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愛迪生不無幽默的答話中滲透著一種堅強的意誌,一種百折不撓,永遠進取的精神,愛迪生就是以巨大的幽默力量,從失敗中看到發現,在挫折中找到鼓舞,這就是發明家的理性的光芒的照徹。一種思想的通達,也正是愛迪生本人百折不撓,碩果累累的訣竅。我們也從中發現了這位發明家珍愛自己的勞動成果,對自己信心十足的難得可貴之處。任何時刻都充滿信心,這是成功的一大要素。
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和追求的。這其中,珍愛自己、悅納他人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大多數心理學家都將此作為心理健康的一個主要標誌,例如,美國學者坎布斯(AWCombs)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4種特質:
(1)積極的自我觀念:能悅納自己、接受自己,也得為他人所悅納,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麵對和處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盡管有時也可能會覺得不順心,也並非總為他人所喜愛。但是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占優勢的。
(2)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認同別人而又不依賴或強求別人,能體驗自己在許多方麵和人家是相同的,相通的;而且能和別人分享愛與恨、樂與憂,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並且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仍保持著自我的獨立性。
(3)麵對和接受現實:能麵對和接受現實,而不論其是好是壞或對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與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去麵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能夠多方麵尋求信息,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正確地把握事實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隨時接受挑戰。
(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利用:能對自己,周圍的事物、人物及環境有較清楚的知覺,不會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裏,儲存著各種可資利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並能隨時提取使用。善於發現和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能借鑒和學習別人的長處、優點,以此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增進自己行為的效率,並且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知識庫。
1心理健康指標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也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否保特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
(?)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應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中國學者王登峰等又根據各方麵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提出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瘧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麵臨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在與摯友間聚之時共享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畏懼、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存貯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適應現實,改造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麵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麵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能協調與控製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虛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範允許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麵能平衡發展,人格既為人的整體的精神麵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體。
(7)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2化煩惱為樂趣
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和表現。珍愛自己、與人為善,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人生在世,煩惱諸多,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小故事,說一人到朋友家做客,他向朋友訴說生活中的煩惱、壓力,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不禁羨慕,說要是自己是一個孩子該多好。不想那位朋友,也就是孩子的家長卻說,別看孩子年齡這麼小,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也不比大人輕鬆多少,學習的壓力、小夥伴間的糾紛和家長、老師之間的關係……確實人世間不存在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如何去麵對這些煩惱,積極地應付,或是淡然處之,化腐朽為神奇,化煩惱為樂趣,達到超脫的境界,卻是大有文章可做。電影《芙蓉鎮》裏造反派在秦書田、胡玉音的家門口貼上了“兩個狗男女、一對黑夫妻”的對聯,男主人公秦書田卻樂嗬嗬地對妻子說:“他們終於承認我們是夫妻了。”略顯辛酸的幽默中卻包含著凡人的樂趣和超然的大度。“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作官時,收到一封家書,內稱家人正因為一牆之地的紛爭要和鄰居打官司,鄭板橋見信後賦詩一首,托人帶回家裏:“千裏捎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種大度的氣魄感染了家人,讓出了三尺地麵,感動得鄰居也讓出了三尺地麵。”如今,不但秦始皇不在了,鄭板橋也不在了,但一個“六尺巷”的佳話卻流傳下來。
2快樂的溯源
說到幽默就不能不說笑,盡管兩者還不能完全劃等號,笑是一種洗卻痛苦和煩惱的高效清潔劑;哭是一種緩和矛盾,協調關係的潤滑劑,使您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如魚得水的不二法門。人類是惟一會笑的動物,盡管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大猩猩也能作出類似於笑的表情,但是很難證明它們此刻有著歡愉的內心體驗,而人類的嬰兒出生後一周就會對他親近喜愛的人的高頻語言報以會心的微笑反應。到第三周,這種可辨認的微笑反應就十分明顯並且更多出現。研究指出,嬰兒出生2~12小時內,麵部就出現了類似微笑的運動,它發生在不規律的睡眠和困倦時,這種反應被確定為自發的與內部狀態相聯係的反射性釋放,也就是說,人類的快樂是天生的。五周以後的嬰兒對視覺刺激,特別是人的麵孔發生微笑反應,從此以後,最有效的引起微笑的單一刺激就是人的麵孔,嬰兒的這種社會性微笑在2~5個月之間可由不分化的成人麵孔所引起,4個月以後,嬰兒對熟悉的麵孔(如母親)比對別人發出的微笑更頻繁。這些現象表明:愉快的情緒對嬰兒的一般發展,身體活動效應、知覺、記憶、觀察或理解起先導作用。嬰兒的微笑行為對他們的健康發育有重要意義,它給母親和周圍人帶來歡樂,增加了嬰兒生存的機會,快樂對於兒童的生活也同樣有著很大的意義,它不僅是一種自我滿足,得到歡愉的生理體驗,而且快樂的笑容是最有效和最普遍的社會性刺激,它是人際交往的紐帶。快樂又是一種鬆緩狀態,它在神經激活得到釋放時產生。在疼痛,高驅力(如饑餓)及其他負性情緒(如發怒)下降後,愉快就可能隨之而來,快樂有助於依戀的產生,承擔義務去做點什麼事,或致力於降低痛苦的事情中去,快樂的這種有助於依戀和社會反應的功能,幫助兒童成為心理功能完備的人。例如,兒童從成人那裏得到歡樂,使他相信成人,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這對健康的個性成長極為重要。此為,快樂使人試圖占有期望的和喜愛的物體和對象,快樂和成就感直接聯係,快樂中包含著力量、魄力和信心的體驗,因此,快樂是一種動機力量,是利於個人生長的,例如,兒童總是在做成了什麼事中得到快樂和信心,這種信心像是一種自我肯定,並蘊含著力量和魄力,遊戲和學習中所獲得的成就的喜悅是兒童繼續學習和做事的真正動力。快樂的兒童被一種自我滿意和滿足所伴隨,快樂使兒童感到輕鬆自如,是益於身體健康的。兒童經常在成功中得到快樂,有助於形成樂觀的個性,而那些由於某些原因限製了他的自我滿意,壓抑了其創造性,過度受到控製的兒童總是體驗到快樂少而苦惱多。當今社會的兒童,在享受到充裕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卻過早地承受了各種競爭的壓力,生活空間越來越小,快樂的天性受到壓抑,“還給孩子一片自由快樂的天空”一度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