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驗樂觀情緒(2 / 3)

人類生活於其中的情境,包括人為的、地理的、社會的、經濟的……以及人的活動具有複雜性的動態性,交織著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和人際之間的相互交往。這些錯綜複雜的聯係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往往因其過於龐雜而在數量上和性質上難以計數和簡單歸類,因此,想要在人和環境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和是否產生某種情緒或產生哪一種情緒之中理出頭緒或找到某種必然性,實在是一項紛繁浩大的工程。然而,從人與環境和人際關係的交織中分離出快樂的情緒發生的某些條件,卻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快樂,作為人類基本情緒之一種,它的發生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條件為依據,心理學家將其作了如下的分類:

(1)感覺愉快。人們在某種情境某些場合下產生的某些感覺可以引起愉快:疲勞之後的一個熱水浴能產生一種舒適感,人們從中感覺到愉快。引起感覺上愉快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的,既有社會的,也有自然的。在持續一段的緊張、忙碌的工作之後,於周末和家人朋友離開擁擠嘈雜的城市奔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郊區山村,感受到的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之美,而在優雅的美術館中欣賞繪畫、雕塑或是在音樂廳中欣賞一場音樂會,感受到的是藝術之美……這樣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而美感、快樂的起源就在於這種感覺上的愉快。

(2)驅力愉快。人們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也會產生快感,稱之為驅力愉快,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們的祖先早就總結出了人類的兩大基本需求。從心理學上講,內驅力產生於維持有機體體內平衡的生物周期的循環過程中,生物節律產生缺失,一般均激活內驅力,特別是在某種生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導致體內的平衡出現嚴重失調時,有機體急於尋找滿足生理需要的條件,從而內驅力激活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例如,長時間空腹之後的一頓美餐,特別是在對水的需要緩解之後,內驅力激活下降,需要導致的緊張得到釋放,從而產生鮮明的輕鬆愉快的感覺。人類傳宗接代本能的背後,是性驅力的釋放和對性愛快樂的追尋。驅力的緊張與釋放常常並非單純出於生理需要這一因素本身,而是摻雜著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例如,產婦分娩一般要經曆一個持續的、艱難而痛苦的內驅力緊張和釋放的過程。嬰兒娩出後的母親,從疲乏進入休息,從疼痛進入舒適,然而這時由驅力釋放而引起的輕鬆感還滲透著看起來更重要、更複雜的社會內容。此時,年輕的母親既可能因為自己的小寶寶的順利降生而由衷地高興,也可能由於重男輕女的社會壓力導致痛苦的焦慮,但無論如何,分娩後驅力的釋放是產婦產生愉快感的來源之一。

現實中的愉快。人們在玩笑和娛樂中會產生快感,以搞笑逗樂,給人以輕鬆消遣的娛樂業已成為當今社會許多人士的專職工作。節日的晚會,朋友的聚會或家人的團聚也常常包含著娛樂和消遣的成分。這類場合是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心理學意義在於為人們提供生活享樂和感情享受。晚會上的相聲、電視裏的幽默劇使觀眾哈哈大笑,餐桌上、辦公室裏的一則詼諧、幽默的笑話可以引起歡快的情緒,密切彼此間的感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劑,使人在緊張之餘得到鬆弛,在平淡之中加入興味,甚至在痛苦之中找到歡樂。這樣的娛樂和玩笑對於身心健康均有益處。

上述幾種快樂,在人的生活中經常發生,並起著調劑生活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輕鬆愉快,生活將變成一件無法穿著的緊身衣。但是,許多研究也指出,這些類型的快樂不能代表全部。作為社會化的人的真正快樂,那些純粹的、典型的持久而又深切的快樂是在人事建設性的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人的活動獲得成果,增強自信,得到自我滿足的時候產生的;是在完成了任務、履行了諾言,達到自己的願望和理想後產生的;也是在得到他人的承認,被他人所接受,從喜歡上證實自我肯定的時候出現的。所以,一場演出的成功,體育競賽中的獲勝,科學試驗的成功,或是考生拿到了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這些除了它們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以外,還為成功者、獲獎者帶來真正的快樂。

快樂還在同他人的良好關係中產生,在人際間的互相依賴、互相信任中得到。人作為社會集體中的一員,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要,從而得到對自身力量和能力的認識和信賴;自身在需要時能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從而產生對他人和集體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人將感覺到快樂。生活在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集體、社會當中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的,而自私、冷漠、敵意、攻擊等也在時刻威脅著現代人對於快樂的體驗。

從根本上說,需要的滿足是激發快樂的源泉,因此,安全和舒適感是快樂的最初來源。人類祖先的群體生活為他們帶來生存和安全,小鴨對母鴨的追隨,幼猴對母猴的依附,這些全部的趨、避反應,在前人類階段時轉化為怒、怕、愛三種基本情緒。在嬰兒身上,饑、冷、痛等引起痛苦,溫暖飽則引起舒適,嬰兒的痛苦和快樂把母嬰聯係起來,建立起一種獨特的生物——社會反應模式,母親的出現是嬰兒快樂的先天激活器,對母親的依戀是兒童快樂的源泉。情緒和情感聯結伴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豐富,老年依戀夥伴,青年男女互相吸引並產生愛情。這種特殊的生物——社會性人際交往的良好作用貫串影響人的一生。

3快樂情緒創造美好人生

高情商的人總是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而那些嚴肅古板、鬱鬱寡歡者常常難以得到他人的接受與喜歡。快樂能夠增進人際間的社會性聯結。在生物一社會性聯結的建立過程中,母親和嬰兒雙方都享受著快樂。但是母親和嬰兒建立依戀性感情聯結的質量卻有不同,這依賴於嬰兒先天的“情緒閾限”的高低和母親的敏感性,母親方麵的情緒敏感性除決定於同嬰兒一樣的先天閾限外,還有社會的,心理的因素參與其中。一般說來,嬰兒同成人之間的社會性聯結是母嬰雙方明顯情緒互相感應的結果,母親和嬰兒快樂的麵孔是最有效的建立社會性感情聯結的激活器。

快樂情緒和社會聯結關係的建立,是互為利用和彼此影響的。一個生性快樂的人總是能夠感染周圍人,有著良好的人際聯係,反過來良好的社會交往也會增進人的快樂感受。難怪有人說天下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沒有朋友的孤獨者。在成人社會,人們的快樂麵孔也是人際間建立良好關係的最普遍最實用的社會性刺激。一個人的微笑有利於增進社會性反應,因此有助於建立友誼,增進人際互助、諒解和互相信任的機會。它還促使人們勇於承擔社會義務。總之、情緒心理學家願意將快樂放在這樣的位置上,即:快樂有利於使成長中的人受到熏陶,並擁有充分的心理功能。經常處於快樂狀態的兒童最善於同他人相處,交更多的朋友,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心,也最善於探索,冒險和進取。因此,創造人際間良好關係的環境,為兒童、青少年的社會交往,個性和智力的充分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兒童有權利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不僅是為了讓他們得到快樂這一享受本身,而且是為了他們在最優的心理環境下成長,為日後良好個性的形成打下基礎。

在成人社會,快樂的社會交往已經遠遠超過生理驅力的滿足,而包含更多的心理的、社會的內容。如果和諧的互相寬容的人際關係所導致的良好感情狀態感染和充滿整個社會,給人提供的心理環境將是人們力量的無盡源泉。人們在物質上富足的同時得到高質量的精神享受和情感體驗,是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社會的標誌,如果社會所造就的人隻知道追名逐利,則爾虞我詐,損人利己將充斥整個社會,這樣的社會無論創造多麼輝煌的財富也是可悲的。精心培育人的精神世界,有助於使人快樂而達觀,從而更能夠同情和寬容他人,並更能克服困難,勇於進取奉獻。倘若忽視這一點,“精神危機”的產生將是不可避免的。

快樂還能激勵、增強人的力量,魄力和自信,快樂是一種動機力量,能使人精神開朗和樂觀,快樂情緒同建立具有自信的個人品質之間要經過兩種途徑。第一,通過快樂的激勵使人在完成任何任務和學習時能堅持不懈。因為快樂狀態能夠使人勇於承受生活的負擔和壓力,並且提高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能力。第二,通過快樂的激勵使人心胸開闊,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快樂能夠給人以確立遠大目標的勇氣,以及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從而使人的意誌易於實現。個人的實踐通過這兩次途徑——堅持並達到目的——可意味著通向一條自我塑造的寬廣道路,最終建立自我信賴、自我依靠、自信心和獨立性,這些都是對適應社會生活極為重要的個人品質。

經常不快樂的人缺乏自信,進而難以激發勇氣,鬱鬱寡歡、愁眉苦臉,生活對他們來說仿佛成了難以承受的重負。他們容易氣餒,在困難麵前易於退卻,也難以經受挫折,並且缺乏應付痛苦境遇的能力。不快樂的人不會,也不願意去同情別人,不向別人施以愛,因此也不容易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極度自私的人常常是不快樂的。他們的情感反應淡漠,行為孤僻,如果這些發生在成長過程中,最終將導致適應不良個性的形成,日後也較難以更改和矯正。

學者們對於快樂的意義和作用有過許多研究,其中有些是涉及快樂與個性物質形成的關係。例如威斯曼(Wesswan,A)等於1966年製訂了一次個人感受量表,它具有16個項目,每個項目又包含幾個分項目,在被試成人中得到了以下可靠的結論:快樂被感受為生活中裕的體驗。在“欣喜—壓抑”量表中、測量結果表明,欣喜表征為;高能量、自信、安靜、愛、社交性,同伴友誼和可接受性等。威斯曼用該量表對25名女大學生、18名男大學生進行了測量,按照所得結果把人分為快樂的,不快樂的,心境穩定的和心境多變的四類,這四類人對欣喜分別表征如下:

快樂者:熱情、精力充沛、開朗、有興趣、活躍;

不快樂者:最佳心境也隻達到放鬆暫時的平靜;

心境穩定者:滿足、同他人相處和諧、安靜、愛、溫和;

心境多變者:滿意、熱情不那麼高,更加自信和滿不在乎;

威斯曼用“自我描述問卷”和投標技術進行研究後發現:快樂者,更自信、樂觀,更有才能和更多成功;享受著更親密,誠實和互相激勵的人際關係,工作表現有連續性、目的性和有意義,也能更多地發揮創造性,做事更容易達到目標,在工作和社會關係中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