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驗樂觀情緒(3 / 3)

不快樂者:缺乏自信,很少熱情和容易悲觀,人際關係中更多恐懼,憤怒和內疚,從人群中退避,更仔細但缺少創造性,工作中負擔多、滿意減少、失敗時自我譴責過強,自我肯定和自我整合能力低。這些表現導致在個人成長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挑戰和感到威脅。

快樂使人在緊張中得到鬆弛。如前所述,快樂是緊張的釋放,它使人在緊張的過程中得到間歇。人們若在生活的“驛站”上馬不停蹄,這樣的生活質量未必會高。同時,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自身和外界的壓力以及局限性往往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一些挫折和失誤,也會出現害怕失敗而產生的擔心和憂慮。因此在今後的“驛站”上前進的人會產生種種痛苦、恐懼、憂慮、悲觀等等負性情緒。現實生活的緊張和壓力在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諸如情緒性應激、焦慮症或憂鬱症等病態心理。一些驅體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潰瘍、哮喘以及癌症等被越來越多地和人們的不良心理因素有關和應激有關。然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成分——快樂,能夠對緊張發揮重要的緩釋和調節作用。

人們在懷著巨大的決心去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一方麵要學會覺察自己的“階段性成果”,享受已得成績的喜悅,肯定信心;另一方麵也要學會掌握和控製思維的節奏,在適當的時候實行停歇和休息,並積極地尋求放鬆與快樂,這兩個方麵的結合能夠導致心理上的鬆弛,古語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說得就是這個道理。人在智力加工中把握緊張——鬆弛規律,能使人在實現意誌和抱負的過程中,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維持身心健康。高情商的人往往善於保持自己平衡快樂的心態,並將它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加以利用。

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快樂給人帶來的鬆緩狀態的不適當的延續,將不利於進行必要的智力的加工以及意誌力的實施,要使具有一定緊張度的思維活動下降,這時的智力操作減緩、拖延或中斷,隻當興趣的興奮重新被喚起,情緒的緊張性得到加強,從而為智力活動提供優勢背景,才能繼續進行開改善智力操作。因此,即使是快樂,也需要人有意識的調節,過分地沉湎於享樂,久之會使人變得興味索然,“樂不思蜀”,隻是一種消極怠惰,貪圖享受、不思進取的表現。

4讓歡愉永駐心中

達爾文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對於笑作了這樣的描述:“笑聲是由於一種深吸氣而發生的,在進行這種深吸氣的時候,緊接著胸部特別是橫膈膜的短促的持續的痙攣收縮,於是我們就聽到了‘雙手捧腹’的大笑”。大概笑聲最普遍的原因,就是某種不合適的或者不可解釋的事物,而這種事情會激發那個應該具有的幸福的心境的人感到驚奇和某種優越感來。當時的周圍情況應該不具有重大作用:一個窮人在突然聽到有人把一大筆財產贈給他的時候,大概不會發出笑聲或者微笑。如果有人受到愉快感覺的強烈興奮,還有如果任何微小的偶然事件或者偶發的思想出現,那麼正像赫伯特·斯賓塞先生所說,大量沒有被允許用到產生一種等量的新生的思想和情緒方麵去的神經力量,突然停止波動……這份過剩的神經力量必須使自己朝著另一個方麵排除出去,所以結果就發生了一種從運動神經而達到各種肌肉的急流,使肌肉發生牛痙攣的動作,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笑聲。”達爾文的闡述和康德對笑的經典式概括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提出:“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

(1)常笑常樂

人類社會中的笑已經演變出了許許多多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形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奉獻之樂的品味;“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體現的是一種智者的微笑;“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一種英雄豪傑的豪邁的笑;“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勝利者的喜悅;“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懷而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是一種超然灑脫的笑……對於笑與快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切身的體驗。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將快樂的體驗意識歸納為四項內容:一、快樂在體驗裏顯現為有信心和有意義的意識狀態。這種有信心和有意義的快樂狀態使人能夠自覺地處理問題和享受生活的樂趣。二、快樂伴隨著滿足感,這使人更容易理解周圍世界中讓人緊張和不滿意的各種問題,在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時也就更容易些。三、人在快樂中容易體驗到自身與各界的人或事之間存在著鮮明的聯係,並產生一種親切感。快樂狀態使人對外界事物更欣賞,使個人與外界更接近而不是隔離,從而同外界和他人處於更加和諧的關係之中。四、快樂體驗中還有一種超越感和自由感,具有這種體驗的個人覺得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是輕快的,活躍的和主動的,似乎自身處在最優的擺脫束縛的狀態中。

大多數學者在從事快樂的研究時都同意這樣一種看法,即人們不能企圖以自我努力去直接得到快樂。換句話說,快樂不是一種憑主觀意願就能夠加以捕捉或追求的體驗,不是說想樂就能樂起來,成人也無法教會小孩子去直接地得到快樂。

人們取得成功或成就並不必然導致快樂。我們說人達到目的或獲得成功時能夠產生快樂,並非指達到目的本身就是快樂,達到目的本身並不等於快樂,如果一個人致力於追求快樂本身,即使在達到目的的活動中,快樂也不一定產生,這是因為無論是事業上或社交上的成功和成就,是有從社會和他人那裏得到肯定,而增長了信心時,才會產生快樂;但是成功和成就、名譽或是地位也會增加痛苦的憂慮,所謂“高處不勝寒”。事業的成功可能加劇了人的責任感,使人擔心此後可能的失敗,從而本來應當產生的快樂就可能悄悄地溜掉。而在另外的場合,快樂好像是達到某種目的的副產品,在人們未曾預料和未曾期望的時刻突然發生。

(2)打開心靈之窗

如何才能得到快樂呢?心理學家舒爾茨(Schut2,W)曾提出:開朗和誠實是實現自我滿足的潛勢和體驗快樂的重要因素。誠實是指實事求是地、坦白真實對待自己,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行為以及對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得到自我滿足的體驗。開朗是指向自己或他人開放自己心靈的窗戶,勇於讓他人了解自己,也勇於自我認識,勇於麵對從他人那裏得到有關於自己的反饋。建立了自知,才能夠自信、自強。一個人如果能夠打開長期關閉的,可能是痛苦的內心世界,那麼他會使自我努力的創造性和快樂的潛在可能所代替,即鬱悶被開朗所取代、痛苦被快樂所代替。所以,人們經常說:“打開心靈的窗子,你將迎來一個嶄新的天空。”

關於一個人的潛勢,或稱之為潛能,舒爾茲認為應從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這三方麵的功能人手,全麵地加以了解:

①生物學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身體的生長和健康情況。身體健康和生理功能正常導致自我良好狀態和自我滿意感,體態良好、肌肉結實、神經健全、動作靈活、感覺和內部體驗產生敏感和欣賞等,這是產生自信和快樂的物質基礎,反之,不良的健康狀況則嚴重妨礙人們對於自我滿足和快樂的體驗。

②心理功能:這主要是指個人的智能和個性的全麵發展。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敏捷和廣度、深度是創造性的潛勢。它包括富於想像和幻想、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隨機轉換,兼有輻合思維和散發思維兩方麵的優勢,以及知覺的選擇和記憶的提取等優勢心理能力。性格物質在完整個性中的鑲嵌能集中地標誌一個人的品質和素質的功能健全程度,它包括意誌的全部特征,諸如自製、果斷、堅韌;情緒物質,諸如穩定性和自我控製能力。心理功能的健全是成功和成就的重要潛能。

③社會功能:人際交往中,社會性功能健全也有利於獲得成功和成就。舒爾茨認為,在人際關係的個人處理中要達到一種靈活平衡,從而使個人堪稱為社會性功能健全的人,在這方麵,他提出三種靈活平衡的因素:

1)包容:這是指在同他人相處和個人獨處這二者之間作出恰當的處理。一個人在社會上、既要與人相處,又要自己獨處,既要努力建立足夠的社會交往、關係以避免孤獨,又要有適當的個人空間以避免外界的過多卷入。能夠恰當地按照自己情況做到這一點的人,就會感到舒適和快樂,這樣的人無論在同他人在一起或獨自一人,都會感到生活上的享受。僅就這一點來說,那些備受公眾輿論注目和包圍的明星、大腕,要比普通老百姓不幸,許多人也會因此而付出代價。

2)控製:這是指恰當地處理人際間的相互影響。在這方麵,人們應當適當地決定對他人施加多少影響和施加什麼樣的影響。同時,適當掌握應該對他人的指導、支持、支配和負責的量和度。能完全地做到這一點的人,就能夠在需要領導別人的時候擔當起領導者的責任,在需要服從別人的時候做到能夠服從,這方麵的量和度的把握因人而異,適當地處理好這方麵的關係的人將會感到坦然和快樂。

3)感情:這是指恰當地處理自己的感情生活。在這方麵,人們既要避免過分地卷入感情的漩渦,又要避免對人冷漠無情,過多的情緒激動會影響一個人的潛能的發揮;而過於冷漠,無愛和溫暖的體驗,不向他人傾吐心情的人,所過的乃是蒼白無味的生活。在感情上會“給予”的人,也能夠“取得”。一個人最好不要過多地關閉自己的感情,也不可過多、過度地興奮和激動,要能處理好自己個人的感情生活,也能自然地享受它。

舒爾茨還提出了有關阻礙人們體驗快樂的問題,他認為凡是妨礙人們得到自我滿足的因素,都將是產生快樂的障礙,他提到的障礙包括四個方麵:

一、對創造性的壓製和過分控製是一種普通人對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的障礙。壓製和限製人們創造精神的發揮,不但使人不快樂,而且還將壓製和限製智能的發揮和發展。

二、不恰當的教育規範和方法限製人認識自身的方法和價值。例如,呆板的教學方法引導著呆板的思維傾向和模式,不啟發主動思維,不鼓勵發展愛好,不引導人在工作和學習中增長的對自信和自尊的認識,在這種教條下成長的人無從顯示聰穎和靈活、樂觀的進取性。

三、對人要求過高或一貫地灌輸過高的價值觀念也妨礙自信潛勢的發揮。例如,強加於兒童的不適合其年齡特點的過分要求無形中會對兒童形成超負荷的壓力,無法滿足這些過分要求的兒童無法恰當地認識自己,無從體驗成功和成就的自信,易於自卑和退縮,從而也就妨礙他們享受快樂和滿足。

四、健康狀況不佳往往也會在某些方麵影響人得到成就和成功,限製他們參與到那些方麵的活動中去,這樣的境遇使他們不能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麵得到肯定自己的強化劑,他們的自信心受到限製,也難以體驗快樂和滿足。

總而言之,快樂體驗是從成功和成就的實踐中導致的心理上的自信和滿足中得到的,情緒是一種心理的動機力量,快樂的產生又推動人們把自己展現於外,參與人群和事業,從而得到進一步的成功和成就。這樣的良性循環使人們的事業充滿生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意義。成長中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將形成較為全麵發展的,聰穎的樂觀和進取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