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所愛的人離開了人世,懷舊的情緒總是使我們認為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實際上我們已經作了很大的犧牲。處在悲傷中的人,很難冷靜地明辨、判斷,懷舊的情緒使我們看不清過去和現在的自己。
在失落的情緒裏,人們往往追憶自己過去生活中的美好一麵,這種懷舊的情緒不宜持續太久。走出失落的人最終會認識到,實際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縱使它並不完美,縱使它充滿憂傷,也比虛幻的並非發生的生活更豐富。實際的生活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最愛的人與能帶給我們最大快樂的人,都是我們所能依靠的人。
(4)自殺
心理學研究者麵對的是一個變態的世界,盡管他們對正常的世界給予極大關注。他們是通過討論諸如亂倫、自殺、變態等一係列行為尋找正常世界的坐標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殺身亡,自殺是人類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在青年人的死亡原因之中,自殺一直排在前三位。據國外統計資料:每年自殺死亡中大致為每10萬人口中10——25人,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自殺率較高,城市的自殺率高於農村。自殺行為的發生季節以晚春為高,時間以白天為多,星期一最多。
自殺者在自殺前總會流露出絕望的情緒,這種情緒其實是求救信號,如果引不起周圍人的關注,他們就會以“別人不在乎我是死是活”的態度走向自我毀滅。人們通常都較為關注促成自殺的外部因素,而事實是自殺者一直在創造致死的環境,以掩蓋或流露他的自殺情緒,以便找到決死的理由。每個人的行為都在創造著自己的環境,而自殺便是在創造一個可供逃避的環境,他們隻有把自己放在有充足理由自殺的世界中才能感到自殺成為一個無法逃避的必然結果。
人表麵上努力逃避死亡,卻無時無刻不在與死神打交道。自殺之前,人早就開始了自毀的行為,他們的情緒接納著死神的光,當這光將他籠罩而他人又視而不見,他們才決意讓死神把自己帶走。
自毀的行為往往有著深沉複雜的原因,自毀的情緒早在自殺行為前許久即已流露出來。自殺者的情緒是一步步展開的,單方麵了解一個人的情緒不足以解釋事情何以發展到非自殺不可的程度,事實上他的自毀從很早就開始了,沒有人鼓勵他有效地用生的本能來阻止自毀,他就隻好讓自毀走向極端。
自毀者強烈地傷害自己,卻未必有強烈的死亡意念。位在醫院看護企圖自殺患者的醫生都有被哀求“救救我”的經驗,這說明白毀情緒的流露目的在於喚起周圍人的注意,即使在極度絕望中,生的本能仍不斷激發求生的欲望,自殺在某種程度上是生的意誌的極強烈體現。
自殺行為是生與死兩種本能的的角逐,表現出一連串的情緒激發,自殺情緒的流露也往往幾經變換。有一個人,他恨他的哥哥,有想殺死哥哥的念頭,由於法律和母親的緣故,他抑止了殺哥哥的念頭,並對這種罪惡的念頭後悔至極。他多次自殺,但沒有一次成功。後來,他魯莽地開快車,故意製造意外事故,但仍未死成,於是他想借疾病來殺死自己,他與妓女同床,企圖染上梅毒,但隻是得了淋病,他根本不想治療。接著他又開始酗酒,故意與老板吵架而被解雇,故意對妻子說自己並不愛她,以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
他的一連串自毀行為一直為周圍的人包容著,人們了解他其實是個溫和、實幹的人,並不去過分追究他的不可理喻的行為,人們並沒有逼迫他,並不希望他死去,他的自毀行為就一直沒有變成自殺。後來在朋友和親人的幫助下,他知道自己仍能過愉快的生活,他重新找了一份職業,與妻子重歸於好。
他能結束自毀行為說明抑鬱的焦慮的情緒在得到環境的反應後可能發生投射對象的轉變,這種轉變中包含著新的生與死的可能,愛與恨被剝離後原始的情緒衝動居於主導地位,倘投射對象能產生相互的反應,情緒衝動就會尋找新的投射對象,從而延遲死亡傾向的存在時間,也減輕了自毀的強度。
自殺情緒的流露有性別差異,這與男女所扮演的生活角色有關:男性是主動的,攻擊性的;女性是被動的,接受性的。通常人們以為自殺者一定選擇簡便而少痛苦的方式,統計資料證明完全不是這樣,自殺者都傾向於讓絕望的情緒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采用最難,最痛苦、最不尋常的自殺方式,諸如上吊、喝毒藥、跳河、炸藥放在嘴裏引爆、跳人鋼水池、剝光衣服在風雪裏凍、把頭倒插在煙囪裏窒息、跳入火山口、用頭發把自己絞死、吞人毒蜘蛛、用縫衣針刺破心髒、以馬群撕裂頭和肢體、以手動的切紙機斬首等等。
自殺者最後的情緒表現出他對生命的最終的期望和歸屬感。把自己綁在火爐上烤死的人,那緊抱火爐的動作包含著他強烈的愛的期待,對這個冷酷的世界的逃離。磔刑,即把自己釘上十字架,顯然是與救世主極強烈的認同感所致,他們可能希望自己的行為起到與耶穌之死同樣的效果。跳人熔化的玻璃、肥皂鍋或火山口的,實代表著逃回子宮的願望,渴望尋回未降生之前的安寧。而臥軌、撞車、故意觸電實是委身於不可抗拒的力量,自殺者死前的情緒意味著他與這個世界最後的交融。
2可怕的孤獨
友情是一種相互關心。同甘共苦、彼此相愛的深厚情誼。建立真摯的友情,當朋友苦悶失落時,為之分憂解愁,當朋友取得成績時,與之同喜共樂;而當自己有了煩惱時,能向朋友傾訴,自己有了喜悅時,也能與朋友共同分享,這是保持情緒健康和良好心態的重要條件。
沒有友誼,沒有關心,沒有愛的人生是孤獨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相互幫助,為朋友的成功和勝利而感到由衷的喜悅這樣兄弟般的情誼已日漸少見,這使現代人越來越包圍在一種強烈的消極情緒——孤獨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成年人沒有一個夥伴或知已是不足為奇的,許多人都承認他們沒有一個可以完全信賴和吐露心事的親密無間的朋友。然而,他們之間的大多數又似乎都認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有一位女強人在談到友誼時說:“我真希望為自己找一個知心朋友。我有不少生意場上的朋友,但沒有一個知己,我感到十分孤獨。偶爾心血來潮,毫無緣由地打電話,結果也僅僅隻是問個好,談天說地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就沒有這樣的對象。”
在互相建立聯係的過程中,人們似乎自始至終都受著約束,他們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挫折、焦灼、失望。他們怕被人視為懦弱,表現得像隻會一味怨天憂人的失敗者,使他人對自己失去興趣和尊重。同時,他們也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勝利的歡樂,因為他們怕激起別人的競爭、嫉妒,或是怕表現出一種狂妄而被人指責。
在成年人之中,已婚者的孤獨尤為深刻。雖然許多人否認他們感到孤獨,但是他們幾乎都相信隻有自己的配偶才是惟一能夠真正信賴的人。
大多數成年人都承認過份親近配偶之外的另一個人,常常會引起對方的警惕和懷疑。隻要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表露出熱情、親昵的感情,後者的反饋係統便會立即冒出一個可怕的念頭:“不知道這家夥究竟想從我這兒得到什麼?”所以,許多成年人都漸漸把尋求夥伴看作是思想不成熟的一個標誌,或幹脆看作是孩子氣。然而,偶爾碰到孩提時代的老夥伴時,他們潛在的尋伴熱望,便會在彼此熱烈的反應中暴露無遺。老友們的久別重逢,常常會使他們激動萬分。
在我們這個社會裏,人們隻有在為共同的目標奮鬥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才能和諧、親密,這是一個可悲的諷刺。十幾歲的孩子走到一起就能結夥組織一個球隊,同心協力地去擊敗另一個隊;而作為成年人,卻隻有在戰爭年代裏,才會團結一致麵對共同的敵人。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彼此之間總是處於戒備狀態,他們的談話也很少真正涉及個人的隱私。有個人自以為非常了解他的朋友,不料朋友與妻子突然分道揚鑣,這使他非常驚訝。他說:“我從來不知道他們之間還有什麼矛盾。”
內心世界的封閉使人們無法通過情感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誼,友情的缺乏使現代人陷入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正如有人對自己感受的描述那樣:“在這個世界裏,我感到孤獨、嫉妒、憤怒、緊張。”也正是這種孤獨感和對他人的排斥感加劇了人類的情緒危機。
要在這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日趨淡漠的世界裏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的情緒狀態,無疑對人的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也隻有高情商者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友誼,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
3壓抑的心情
張先生是一家合資企業的經理。他自己每天都感到倦怠,打不起精神,情緒十分低落,對工作和生活毫無興趣,似乎覺得情緒上的壓抑感已使自己窒息,自己的天性、職業生活乃至肌體都幾乎瀕臨崩潰。然而,他卻講不出促使自己情緒壓抑的原由,因為他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寬敞的住房,漂亮賢惠的妻子,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兒。以旁人的眼光來看,他應該是屬於那種充滿幸福感的成功男人。可他自己卻偏偏覺得過得十分壓抑,甚至認為生命對他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