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應用校友關係
如果你大學畢業,掐指算一算,從小學到大學你可以有多少同學?按中國現在通行的九年製義務教育製,再加三年高中,四年大學本科,這16年的正規教育時間,按保守的數字計算,你的同學可能不下200人。200人,一個多麼可觀的數字,但又請你仔細算算:這200人中,和你保持經常聯係,具有良好關係的人又有多少?少於10人?10人?多於10人?20人?20人以上?也許這樣一算,你自己都會覺得可惜,因為昔日幾年、十幾年前跟你一起坐在同一教室裏,在同一老師的教導下念著同一本書的“同窗”,你可能記不起他們的名字了,甚至他們現在在哪兒都杳無音信!
所以,同窗之情、同師之誼是很值得珍惜的。盡管十幾年前的同學彼此見麵時再也見不到小學時的純真,初中時的意氣風發;盡管彼此可能身處不同的社會職位,但無論扮演什麼角色,在幾年、幾十年前,你們在同一個小小的舞台——學校裏扮演過同一角色——學生。回想起當年的學習生活,人物“典故”,誰能不為之興奮激動?所以如果你有心,無論你現在的事業成功不成功,你可以找一個適當的時間(一般是節假日,最好的時間是春節期間)搞一次同學會,當然組織籌備會要花去很多時間精力,但這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工作。在同學會上,你可以追尋往昔的難忘歲月。雖然未必有“往昔崢嶸歲月稠”,但至少你們可以找回那段共有的美好時光。還有,如果你的同學建議組織搞同學會或請你參加,你務必要全力以赴盡可能地參加。如果一時脫不開身而未能赴會,可能會成為你一生中很大的遺憾。而對你的人際交往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對一位大學畢業生來說,龐大的同學關係簡直就是巨大的財富。因為大學一般吸收學生麵廣,在大學校園裏,你可以接觸到五湖四海各具特色的同學,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這對擴展你的知識麵,撒開人際網是個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交往過程中,首先要搞清對方畢業於哪些學校。無論是大學、高中、初中甚至小學,隻要能找到一個“同類項”,你就可以和他“合並”出許多談話的話題。如果得知你和對方畢業於同一大學,就可以堂堂正正地介紹自己的係別、學曆,開始與對方交際,而後通過他這個渠道也許能夠不斷擴大校友範圍。
除了老鄉關係、同學關係之外,還有諸如同事關係、旅遊中的同伴關係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擴展人際交往的橋梁。
4有邀必赴才能廣交朋友
想要廣泛擴大人際關係,積極地接受對方的邀請是會有很多益處的。在參加各種聚會時,會見到許多朋友,這些朋友很可能在聚會過程中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怎麼樣,今晚去喝幾杯?”
有人打電話過來邀請時,即使你已喝得根本不想再喝了,也應該愉快地應邀。隻要沒有特殊的情況,就應該回答對方:“沒問題,我一定去!”你的行動的快慢可以把自己的誠意傳達給對方。
下麵故事中的主人公林君就是一位善在朋友邀約聚會中結交新人的高手:
晚上有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是中國隊對伊朗隊。林君正想著晚上一飽眼福,結果朋友小張打來電話,邀請林君到大華酒家一聚。林君感到為難,但還是爽快地答應了對方。
去大華酒家喝酒的還有小張的其他幾個朋友,其中包括年輕貌美的金小姐。林君的座位恰好挨著金小姐,兩人在酒席中談得非常投機。恰好金小姐也是個球迷,她托她的母親為她錄了今晚的比賽,並邀請林君到她家看比賽的錄像。林君爽快地答應了,並約好了時間。
後來兩人的關係順利向前發展,結為伉儷也就是自然的結果。如果當小張邀請林君時,林君一味地考慮這次酒宴對他有什麼現實的好處,他就有可能放棄應邀。而社交的妙處並不在於它能一下子給你什麼東西,而是在於它總能夠給你提供這樣那樣的機會。
當對方邀請你去他家做客的時候,接受邀請的同時要問清對方什麼時候去合適,然後按時赴約。
當朋友對你說:“這幾天來家裏玩吧,請你吃飯,怎麼樣?”你應該確定一個時間:“下周星期天去打擾如何?合適嗎?”然後在約定的這天去拜訪並表現出由衷的高興,那麼對方一定會感到你是從心底裏信任他的。其實社交成功與否往往在你的一念之間。懂得了應邀的奧妙,你和對方的關係就會非常順利地向前發展,甚至成為一生中難得的知心朋友。
和上司、前輩或年長者們一起去喝酒、用餐的時候一般是他們掏腰包請客。但是,即使是上司、前輩或年長者,他們的錢包不見得比你的鼓多少,所以對方請客後,你理所應當要說聲:“謝謝您的款待!”
那麼,有時你也應該自己掏錢請他們的客,這時你應該懷有這麼一種心情:就算費點錢,但能夠聽到他們寶貴的經驗之談,也是值得的。
無論哪一種交際,相互邀請是一基本原則,但如果不分時間、場合,隻知道應邀喝酒的話,那麼這種人的品行就顯得太低劣了。時刻牢記這一點:為了加深交際,要心甘情願地掏自己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