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際溝通中的語言技巧
要想擁有好口才,不僅要掌握說話的一般規律與技巧,還要善於理清思路,有條不紊。很難想像一個說話雜亂無章、沒有條理的人能夠取悅和說服別人。話不能亂講,說要有重點,否則會連自己都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些什麼。
要想說服別人,首先要說服自己。語言交流中,一是要牢牢把握住說話的重點或主題,理清思路,巧妙運籌,高屋建瓴,在此基礎上運用說的種種技巧,或先聲奪人,或巧言點題,做到有張有弛、有條不紊。如此,講話藝術必會收到良效。
1抓住重點,理清思路
說話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應當講究章法,思路嚴密。這是提高說話水平的基本要求。
我們平時與人寒暄或作簡短的交談,一般都是比較隨便的,談不上條理清晰。但在正式場合,比如報告會、講座、演講等比較重要的講話,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要求說話者對所說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並對整個說話過程作出周密的安排。一般來說,有這樣幾點要求:
(1)把握中心
說話不是照本宣科,難免帶有水分,有時會插一些題外話,有時會發現已講過的某個問題有點遺漏需要臨時補充,這樣就容易雜亂。作為一個高明的說話者,應時刻把主題牢記在心,不管怎樣加插,不管轉了多少個話題,都不偏離說話的中心。
(2)言之有序
說話不能靠材料堆積吸引人,而要靠內在的邏輯力量吸引人,這樣才有深度。與寫作相比,說話是口耳相傳的語言活動,沒有過多的時間讓聽眾思考,所以邏輯關係要更為清晰、嚴密。話語的結構要求明了,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觀點和材料的排列,要便於理解、記憶和思考,所以要較多地采用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順序安排。當然,時間順序最好按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安排,這樣容易被聽者記住。
(3)連貫一致
開場白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所講內容的展開,不能一開口就“噌”地冒出一句讓人摸不著邊際的話;多層意思之間過渡要靈活自然;結尾要進行歸納,簡明扼要地突出主題,加深聽話者的印象。
2精心遣詞,悉心表述
馬克·吐溫說:“恰當地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
同樣一句話,良言妙語能叫人笑,能治人心病,能帶給人希望;然而若是汙言穢語則會使人哭,會刺傷人的心,會帶給人失望。個中差別在於話中的字眼用得對還是錯。同樣的,每句話中所用的“字眼”可以讓別人了解講話人的心跡和願望。
曆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於運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勵了人們,並喚起民眾全心跟隨,從而塑造出今天的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振臂一呼,應者集”的效果。的確,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動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展現出另一種人生。
當帕特裏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麼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極具感召力的話,激發了幾代美國人的決心,使他們誓要推翻長久以來壓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堅合眾國由此誕生。
美國一位偉人演講道:“當我們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時,不要忘了《獨立宣言》,雖然那沒有幾句話,卻是二百多年來所給予我們每個人的保障。同樣的,當我們這些年致力於種族平等時,不要忘了那也是因為某些字眼的組合而激發出來的行動所致,請問誰能忘記美國金博士打動人心的那一次演講,他說道:‘我有一個夢,期望有一天這個國家能真正站立起來,信守它立國的原則和精神……’。”
當然,遣詞準確的話語其影響力並不隻限於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民心渙散,經濟蕭條。這時,有一個人的話激起了英國全民抵抗納粹的決心,結果他們以無比的勇氣挺過了最艱苦的時期,打破了希特勒軍隊所向無敵的神話。那個人就是已故英國政治家、前首相丘吉爾。
許多人都知道人類的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話所寫成的,然而卻鮮有人知道那些偉人所擁有的語言力量卻也能夠在我們的身上找到,它能改變我們的情緒,振奮意誌,乃至於有膽量麵對一切的挑戰,使人生過得豐豐富富。
生活中時時選擇使用積極性的字眼,最能振奮我們的情緒;反之,若是選擇使用了消極的字眼,就必然很快使我們自暴自棄。遺憾的是我們經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錯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機會。因此我們務必重視使用字眼的重要性,這做起來並不難,隻要能聰明而用心地選擇便行了。
我們在跟別人說話時常常用字十分謹慎,然而卻不留意自己習慣用的字眼,殊不知我們所用的字眼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掌握怎樣用字,如果我們隨著以往的習慣繼續不加選擇地用字,很可能就會扭曲所曆經的事實。譬如說當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時,用的字眼是“不錯的成就”,那對自己的情緒就很難造成興奮的感覺。這全是因為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個人若是隻擁有有限的詞彙,那麼他就隻能體驗有限的情緒,反之若是他擁有豐富的詞彙,那就有如手中握著一個可以調出多種顏色的調色盤,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僅為別人,更為自己。
有一家全國性的卡車服務公司,隻不過改了一個字眼就大大地提升了職工的工作效率和服務品質。
那家公司的管理階層發現他們所送的貨物中有萬分之六會送錯地方,這使得公司每年得額外賠上25萬美元的損失,為此公司特別聘請了戴明博士去給他們診療一番。根據戴明博士的觀察,發現這些送錯的案子中有萬分之六是因為該公司的司機看錯送貨契約所致。為了能一勞永逸地消除這樣的錯誤,而使該公司提高服務品質,戴明博士建議最好把這些工人或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
一開始公司覺得戴明博士的建議有些奇怪,難道把職位頭銜改一改就能把問題解決?難道就做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便可以了?可是沒有多久績效就出現了,當那些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之後不到三十天,先前萬分之六的送錯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萬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從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節省將近25萬美元。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字眼的轉換不管是用在個人身上或組織整體上都有相同的效果。3語感敏銳,出口成章
假如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而口齒又比較清楚,那麼他的口才如何就取決於語感能力的高低了。
語感敏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口才、學識和智慧的一種標誌。
語感是指人對語言的感知和反應能力。一連串的線性結構的語流,通過聽覺或視覺傳入大腦的時候,能否迅速而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情味;當某種事物呈現在眼前,或某種意念產生於腦海,能否迅速地找到恰當而生動的詞語,並使其連貫有序地表達出來,這就靠說話人的語感了。
聽話是一聽就懂,看書是過目即明,說話是脫口而出,寫作是提筆成句。詞語怎麼搭配?上下句怎麼連接?在一瞬之間,誰也無法機械地按照語法邏輯的種種規則去分析和組織語言。書麵上的語言總還有思考的餘地,而口語表達的特點是直接溝通、即興構思,如果總是依循規則、斟酌詞句,那就不可能順暢自如地講話了。這種情況下隻有依靠人的語感來快速解析語意和編碼。
梁啟超是資產階級革命家,幼時聰穎過人。有一次隨父親到別人家去做客,一進門,他就被一株蓓蕾初綻的桃樹迷住了,並偷偷地折下一枝,藏進袖筒。父親看在眼裏,不好當著朋友的麵指責他,便借入席落座的時機對他說:“我出一上聯,看你如何答對。若對不好,不準你落座舉杯。”梁啟超一口答應。
父親說:“袖裏籠花,小子暗藏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