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際溝通中的語言技巧(2 / 3)

兒子答:“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10歲的孩子對答得如此巧妙貼切,字字珠璣,贏得了滿堂喝彩。父親無奈,隻好讓他落座舉杯了。

豐富的學識儲備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敏銳語感的基礎,但就即興構思、隨機應變的技能來說,對語言的觸發是否敏銳就是關鍵所在了。盡管人們如今的交談、答問、論辯和演講很少是作詩、對對聯,但對語言和感應之迅速、準確、恰當和科學簡練,確實是一個人重要而實用的本領。然而,敏銳的語感、機智的口才絕非才子名人的天生之才、專有之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後天培養的。

培養語感可以從三點來著手進行:

(1)積累語言材料,多多益善

據語言學家的統計,我們一般掌握常用的3000多個漢字也就基本上夠用了。這個標準,對於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來說是可以達到的。所謂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是指積累詞彙。詞彙的數量要比字數大許多倍,難以統計。我們要培養敏銳的語感,首先要注意積累詞彙,否則,語感隻是空中樓閣。

有位教務處的老師在談到建立教學檔案的經驗時說:教學檔案可以隨時翻閱;領導要了解教學情況,可以隨時調閱;學生要寫作文體會之類的文章可以借閱;畢業分配可以參閱;將來研究教育史可以查閱。

這裏的“翻閱”、“調閱”、“借閱”、“參閱”、“查閱”等詞都是“察看”和“了解”的意思,但身份和用處不同又各有區別,表現了說話人豐富的學識。

積累詞彙的方法是處處留心。讀書看報、與人交談、聽課、聽廣播、看影視等等,隨時都會獲得新的有用的詞語,尤其是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更能獲得豐富多彩的詞語;關鍵是要認真搞清每個詞的音、形、義,隨時存在記憶中,選抄在筆記中,使用在表達中。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有許多精詞妙語可以供你隨時隨地選用了。

如果你有諸多詞語臨場發揮,出口如流,自然就給人出口成章、口若懸河的印象了。

(2)對積累的詞語辨析特點,愈細愈好

詞語的運用,有許多微妙複雜之處,語感的敏銳意味著用詞選句既快又準,這就要對每個詞的詞性、詞義、程度、色彩及其相互搭配的特點加以細致的分辨。如:“講話”、“講課”、“講解”、“講座”、“講演”等詞,主要的意思都是講,但講的內容、對象、場合和範圍有所不同,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加強語感就要從這些細微處入手。

同義詞、近義詞的不同色彩和意味都是要著重注意的。如果忽視了細微的差別,把貶義詞當作褒義詞或中性詞,把適用於書麵的詞語用在口頭上,那就會鬧笑話了。

“接到你從千裏之外捎來的禮物,我內心的激動,真是罄竹難書!”“罄竹難書”固然是程度很深,沒法說盡的意思,但一般是指罪行嚴重,用在這裏很不恰當。但也並非絕對不能用於罪過以外的事物,如:“我年輕時候的傻勁喲,真是‘罄竹難書’!”這樣說帶有調侃、自嘲的意味,也有奇妙的效果。

口頭語和書麵語的區別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些詞句隻適於口頭或書麵,用在相反的地方就會使人不明白,甚至鬧出笑話。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用在書麵未嚐不可,但口頭上這麼說,人家就會嫌你咬文嚼字,不如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顯得明白而自然。這些都是培養語感要注意的。

(3)培養遣詞造句的習慣

培養遣詞造句習慣的主要方法是多聽多讀,經常接受良好的語言刺激和熏陶。所謂“良好”是指語言的質量較高,既符合規範,又簡潔生動。有些尚未學過語法的孩子為什麼說話通順,頭頭是道呢?因為他從大人的言談話語中得到了良好的刺激和熏陶;學校裏各年級的語文課為什麼要學許多典範文章呢?因為這些典範文章正是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的示範;語言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什麼大都得益於大量的課外閱讀呢?因為大量的閱讀有利於培養敏銳的語感。我們說的話,書報上印的文章,句子的數目是無限的,可是句子構成的格式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多聽多讀,經常接受符合規範、質量較高的語言的刺激,那麼無形之中就會養成一種正確的遣詞造句的習慣。孩子學說話,起初是聽一句才會說一句的,但當他學會了許多句子,就能自己造出更多的句子。比如,孩子跟著大人學會說“我吃飯”、“我要糖”,很快,他就會依照這個格式自己造出“我看電視劇”、“我要巧克力”等一類的話來。這樣的道理也適合於學習口才。

掌握口才技巧還有一處易忽略,往往表現為基本上掌握了語言,一用又會出毛病。這個問題在於未能正確地掌握和運用詞序和虛詞。這是漢語用詞造句的最要緊的兩個問題,應在日常的多聽多讀中加以留意。

句子不論長短,不論簡單還是複雜,都有一個大致相同的格式和順序:一句話總是先說什麼人或什麼事物,然後再說這個人或這個事物怎麼樣了。比如“他每天晚上看電視”這句話,變成“每天晚上他看電視。”依然通順,意思差不多。盡管“每天晚上”這個說明的詞組提到了“他”的前麵,但“他看電視”的詞序依然符合“什麼人或什麼事物怎麼樣了”這個基本格式,也就是符合語法上講的“主語—謂語—賓語(或補語)”這個句子的主幹結構。如果改為“電視看他”這就不像話了。有的話詞序更動,句子照樣可以講得通,但意思改變了。如:“孩子唱的歌”和“唱孩子的歌”。培養敏銳的感覺和正確的習慣,一定要注重詞序。

虛詞在句子中特別是在比較的語句中起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如果把實詞比作磚石,那麼虛詞就是粘合磚石的灰漿。缺少虛詞,不構成句子。如這句話:

“我把存在的問題向領導彙報一下。”

這句話裏的“把”和“向”,就是虛詞。虛詞的作用範圍很廣,使用次數頻繁,像“對”、“對於”、“關於”、“和”、“或”、“的”、“得”、“著”、“了”、“不但……而且……”、“因為……所以……”等等,確實常用。由於虛詞使用不當而造成病句是較常見的,要注意更正。

講一些語法知識,主要目的是提示人們要養成用詞造句的良好習慣。我們一定要注意詞序的安排和虛詞的使用。注意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避免語病,還要使語言的表現力得到提高。

魯迅在《〈墳〉的題記》裏說:“即如我的戒酒,吃魚肝油,以望延長我的生命,倒不盡是為了我的愛人,大半乃是為了我的敵人。”這句話起初沒有“盡”和“乃”二詞,魯迅先生經過字斟句酌後來補上。有了“盡”字,語意才合乎邏輯,顯得確切了。這個“乃”字作為一個虛詞,添得恰到好處,盡管不表示實際意義,卻加強了堅定不移的語氣和意味,可見魯迅先生深厚的語言功底。

要使自己能在社交場合出口成章,一定要有良好的語感基礎。請從現在開始吧。

4富有激情,以情感染

卡耐基勸誡所有的講演者:不要抑製自己真誠的情感。要讓聽眾看到,演講人對談論自己的題目多麼熱忱,多麼富有情感。

每個人都有激情,隻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表現出來,加之一般人都不願將自己的感情當眾流露,因此,人們總是通過交流或者參與某種活動,在一個大家都非常投入、十分忘我的氛圍中,以滿足這種感情流露的需要。

其實,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當眾說話時,都會依自己傾注談話的熱心程度而表現出熱情與興趣。這時,我們的真情實感常會從內心裏流露出來,這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也是一種易感染他人的流露。

在說話和演講上,如果我們能夠調動自身的激情,以情感人,那麼,聽者注意力便在我們的掌控之下,我們就掌握了開啟聽眾心靈之門的鑰匙。

世人對林肯就任第二任總統的一篇演說讚譽備至,稱之為“人類中最光榮而最寶貴的成績之一,是最神聖的人類雄辯的真金”。其演說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