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章水滴石穿:生生不息的自我勵煉
一、成功需要自我礪煉
任何成功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要經過一波三折的考驗,在考驗中自我成長,在考驗中自我發展,在考驗中煉就一個成功的自我。
1屢敗屢戰,永不氣餒
以黃玉郎的成功為例。
黃玉郎被譽為香港出版界的“民族英雄”。他白手起家,靠著堅忍不拔的精神和一支妙筆生花的畫筆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地爬起,“臥薪嚐膽五度創業”,終於在出版業占有一席之地,建立起一個自己的漫畫出版王國。
黃玉郎本名黃振隆,生於1950年,家庭環境不大好。他自小便喜歡畫畫,畫漫畫和他那些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從9歲開始,他就試著向一些報刊的漫畫版或專欄投畫,但均被編輯們揉成紙團扔進廢紙簍裏了,直到11歲,第一幅“處女作”才在報刊上刊出。
由於黃玉郎一心想畫畫,學業成績平平,加上家境不佳,十三歲剛讀完中二便輟學,開始步入社會,進“社會大學”進修。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加入《時代漫畫日報》。他應征的職位是“畫家”,實際工作是“後生”,薪水微薄不在話下,最令他“頂唔順”的,是早晨六點便要去那些真正的畫家寓所收稿。如此這般挨了一年,這間漫畫報館宣布倒閉,黃玉郎也告失業。
1964年,黃玉郎開始他的“出版事業”,便是出版《笑話世界》周刊。黃玉郎自己畫畫、編輯及印刷,合作者是他的兄長。沒有出版社肯發行,黃玉郎便和他的兄長踏著單車,大街小巷走遍,將《笑話世界》送到報紙檔。《笑話世界》零售價隻有兩角整,出版社的收入實在有限,隻支持了一段時間,這份刊物便從報紙檔消失了。
黃玉郎出來闖天下,第一次嚐試便這樣失敗而結束。“搞《笑話世界》的最大收獲,使我對香港、九龍區的街道十分熟悉,因為由我自己去‘送貨’!”黃玉郎不無自嘲的如此表示。
一年之後,“養傷”完畢。黃玉郎又躍躍欲試。這一次是和別人合資出版《娛樂漫畫日報》,籌備期為3個月,可惜的是這份《娛樂漫畫日報》的壽命也隻有3個月。由於銷路不振,入不敷出,3個月便停刊。
黃玉郎“獨資企業”不行,和別人“合夥經營”也失敗,積蓄已用盡,隻好再去打工。
當時香港漫畫界的崔魏集團,在報刊上聘請漫畫人才,黃玉郎便去應試。因為年紀太小,取錄後擔任的職位介於“畫家”和“後生”之間。不過,因為崔魏集團出版刊物頗多,如《娛樂新聞報》、《每日漫畫報》,另有《精彩漫畫》及《明星漫畫》等單行本,稿源頗為缺乏。所以黃玉郎有機會開始在這個集團的出版物上發表他的創作。
黃玉郎在崔魏集團的收入頗為不俗,因為他每月創作四、五十個故事,每個故事210幅畫,而每幅畫的稿費是5角,即除了後生的工資外,還有稿費收入四五百元。對於一個15歲的小青年,常年能有這樣的收入已頗為滿足了。
不過黃玉郎畢竟是一個不滿足現狀的人,才安定了一年多,便又和另一名畫家合作,自己出版漫畫日報,第三次企圖創業。
在崔魏集團工作一年多,黃玉郎對出版這個行業已較為熟悉,加上合作的畫家何可也富有經驗,所以這期出版的《新奇漫畫日報》比較成功,出版不久,便日銷12000多份(售價1角)。繪畫、創作及編輯分別由何可及黃玉郎兩人負責,每人輪流負責一天,每天有十四、五套連環故事。黃玉郎的兄長則負責發行及財務。
這次合作愉快,加上銷路亦佳,眾人便心雄起來。何可建議多出一份漫畫日報,由他負責。對他的建議,黃玉郎隱隱覺得有些不安,但反對無效。這份名為《樂聲》的漫畫日報不久便誕生了。但稿源缺乏,他隻好外約畫家供稿。《樂聲漫畫日報》的銷量隻有六、七千份,很快便入不敷出,不久便沒錢發稿費。於是黃玉郎隻好多承擔《樂聲》的繪畫工作,一天繪畫、創作近30套故事。
這樣粗製濫造的結果,連原本銷量不俗的《新奇漫畫日報》亦受到影響,素質及銷量均見下降。
1967年5月,即黃玉郎三度“創業”半年之後,“五月風暴”襲港,人心動蕩,市民的消費力減退。該年11月無線電視台開台,人們被電視吸引,較少看漫畫了。再加上近期內《新奇》、《樂聲》兩份漫畫日報的素質下降,讀者人數下降很快。該年年底兩份漫畫日報先後停刊。
據黃玉郎回憶,此後一年多是香港漫畫出版事業的“黑暗時期”。較高水準的日本漫畫乘機入侵,《超人》這一類連環畫代替了港產漫畫。同時,電視深入民間,香港漫畫讀者正在減少。在這漫畫行業的“黑暗時期”,大多數職業漫畫家為了生活而被迫轉業,黃玉郎說:“大約隻有三、五個漫畫家可以堅持到底。”
黃玉郎本人便是“堅持到底”中的一員。這也是他個人事業的最低潮,為減低開支,回到他老家徒置區在雞寮,每天將畫好的畫稿送去報館及出版社。
踏入1969年,香港經濟步入“起飛”期,香港市民的消費也有所提高,漫畫讀者又多起來,漫畫市場也出現生機。報社和出版社對漫畫稿的需要也多了。黃玉郎節衣縮食,又積了一筆錢。
一個做印刷的朋友,力邀黃玉郎“再搏一次”,於是投資數千元組成“鑽石出版社”。由黃玉郎負責出版,那個朋友負責印刷和發行。
這次做生意總算成功,刊物銷量也逐步上升約近二萬份。但各項開支浩大,黃玉郎本人也不善理財,結果在財務方麵出了問題。在1970年初,黃玉郎將鑽石出版社的股份及所有存書,全部賣給那家出版社,他本人則為它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