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內在的力量頂住和戰勝壓力(3 / 3)

而碰巧,那天農場的一匹兩萬多元的種馬病了,農場的獸醫無能為力,隻好請求銀川獸醫站速來為馬看病。結果,由於路被衝斷,銀川的獸醫隻好返回市裏。

還未到天亮,種馬就死了。要知道,兩萬多元在當時可是個天文數字,政治責任重大。

結果,查來查去,問題就查到了張賢亮和那位農工身上。一查成分,那個農工是貧下中農,苗紅根正,正在要求入黨,張賢亮則不然,是解除勞教的“右派”。

於是,罪名鋪天蓋地而來:“早不淹晚不淹,趁大洋馬有病之機,故意將渠決口”,“這是階級敵人磨刀霍霍的具體表現”等等都扣在了張賢亮頭上。

成了“替罪羊”的張賢亮,知道一切解釋、申辯和抗爭在那個時代都是徒勞的,說不定還會因“不老實”而罪上加罪。於是,張賢亮被勞教3年。

一開始,張賢亮仍不免有些憤懣,但時間一長,他便看開了,他想:“既來之則安之,讓時間去說清這一切吧!”

誰知,在行將獲釋時,又節外生枝。

有一個遊手好閑的農工萌發了成立一個組織的念頭,想把過去犯過錯誤的農工和幹部串聯起來。他來找張賢亮,希望張賢亮入夥,被拒絕。

結果,後來事發,那人在交待問題時說,曾找過張賢亮,可張不願參加,把他趕了出來。

於是,張賢亮又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知情不報”,被判處管製勞動3年。

此時的張賢亮已更加成熟,更加堅強了,他想:管製就管製吧,反正我年輕力壯,我更不想去死。

後來,張賢亮詼諧地說過這麼一段話,頗富有生活的真理:“我見過幾個自殺的人,究其原因是出現思想抵觸,委屈報怨,對自己的罪名百思不得其解,終於懸梁,跳井;相反,認罪知錯的人,即會樂天知命,任殺任剮,任打任罰,從而“玩世不恭”地活下來了。

4苦中找樂,戰勝壓力

其實,世界上許多問題都有正、反兩重意義,關鍵是看你采取什麼樣的態度。看見半瓶子酒,樂觀者會高興地說:真好,還有半瓶子酒可以喝,而悲觀者卻會充滿沮喪:可惜,隻剩下半瓶了。

所以,無論我們處於什麼樣的險惡環境下,都應有一種積極開朗的心態,盡管去理解事物中積極的一麵,把苦難當作一種磨煉,把不幸當作是一種煉獄。在苦中尋樂,定會使你得到許多十分寶貴的經驗和體會,為你今後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費孝通是我國著名的學者,無獨有偶,他也曾被打成大“右派”,在“文革”中被當作了“人民的敵人”、“牛鬼蛇神”。接著,他被送到了中央民族學院在湖北建立的“五七”幹校鍛煉。

對於一個學者來說,最不能忍受的是離開書桌,離開心愛的學術,但費孝通卻能看得開。

在民院幹校,費孝通成了一個完全的體力勞動者,蓋房、燒飯、下田、開溝平地、收麥種棉……。然而,勞動卻沒有使費孝通感到痛苦、不堪忍受,反而使他有一種接觸並進入新生活的愉悅。他對自己人生追求的自信還在,對自己學術的價值的自信還在,他以“毀譽在人口,沉浮意自揚”的定力和定見,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

他想的是,趁筋骨還健,能勞動時,能多體驗一下中國最大多數人的生活,可能會比在城市要好得多,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多接觸一下社會和人心。

費孝通把勞動看作是一種樂趣,對自己被曬得黝黑的皮膚十分自得。60歲左右的人,居然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出得滿勤。食欲之好,令同室為之驚訝,皆表“使人折服”。折服之處,不僅指食欲,更在費孝通能吃能幹之間透出的達觀心態。

他曾作過炊事員,也被分派過郵遞員的工作。他都把這些工作當作新事物去迎接,於細微處體會其中的意義。他幹勁十足,剛進廚房一個禮拜,就獲得了“很賣力氣”的評語。

費孝通在寫給在北京的兄長費振東的信中說:“在曠野田間勞動時,呼吸萬裏,感到人生很真實。密切的團體生活,對人的表現也容易體悉,深刻得多,是活小說。較之舊生活,似乎更有意義。”

“文革”是一個是非顛倒的年代,社會秩序一片混亂,個人命運天翻地覆,費孝通卻能苦中取樂,始終保持達觀的心態,這就為他後來的複出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事實證明,隻要你豁達樂觀,沒有承受不住的壓力,更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