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成為戰時的民族英雄,傑出的政治家,他以其精辟的演講振奮了英國軍民的士氣,和蘇美等國一起戰勝了希特勒法西斯。這就是一個被人們認為平淡無奇而又多次失敗的人所創造的奇跡。如果他害怕失敗和孤立呢?曆史上便不會有一個丘吉爾。
2把失敗視作人生的朋友
成功者知道,成功的果實隻能慢慢成熟,而且常常要經過許多的失誤和挫折。他們知道,在受到挫折時沒有理由灰心喪氣,不能止步不前。相反地,他們從教訓中學到經驗,然後堅持下去,更加努力朝目標奮進。
挫折是生活當中一個經常的組成成分。所以說“人人都會犯錯”之類的格言,就是成功者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如果你真正要打破舊習慣,就得了解失敗時能夠重新開始去戒除它。憂慮擔心阻擋不了你,隻有你阻擋自己!一次失誤並不等於全盤皆輸。
要肯定自己已經做出的努力,然後重新開始你所計劃要做的事。
不管你是熟悉新的工作,還是在培養好的待人處事方式,發生失誤乃是說明你某方麵偏離正確道路的標誌。你需要回到正確道路上來。
失敗能提供你很有價值的訊息,告訴你下一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失敗是對你很有幫助的向導,而不是要你退縮的信號。
失敗者發生失誤的時候,就要呻吟啜泣,怨天尤人,甚至捶胸頓足,大罵自己“愚蠢”、“笨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於是讓自己陷入失望之中。
失敗者一生當中不斷地重複自責、悔恨,就像過於嚴厲的父母申斥一個無處求援的小孩子。其結果是:每自責一次,自信心就受到一次傷害,也要萎縮和消失一分。
於是便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失敗者越是這樣責罵自己,便越是覺得自己無能;越是覺得自己無能,失誤也就越多;越是失誤很多,又越是覺得自己不行;越是覺得自己不行,又越是責罵自己。一旦牢固地形成了這種惡性循環,由於惟恐犯錯誤,便使失敗者產生極大的憂慮,陷入一種保護性的僵止狀態,而別人可能認為這是“懶惰”或是“消沉”。
失敗者心灰意懶、無所作為之後,免除了再犯錯誤的恐懼。他的擔憂減少了,便立刻感到輕鬆和解脫,再也沒有責難、失誤和失敗了。然而,不幸的是,再也沒有成功的機會了。
3學會從失敗中崛起
20世紀初,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有位男子,找尋一座位於茲默斯頓小鎮附近的豐富銀礦礦脈。他努力找尋了幾年。有次,在一座小山的側向掘出了大約200米的坑道。但是,這座掘出坑道的銀礦卻早已被挖掘一空了,不得已他隻好放棄了計劃,過了不久,這名男子也去世了。
再經過了10年,某礦山公司買下茲默斯頓地區的幾處礦區。這家礦山公司重新挖掘了當年被放棄的礦脈,就在距離廢棄的坑道1米左右的地點,發現了從來未有的豐富銀礦脈。相隔隻不過1米,卻相差了幾百萬的美金。
“要緊記著往前看,失敗了不要氣餒!”這句父親離別前勉勵的話,竟然成為一名村童一生奮鬥的“動力”,又經過了30餘年的艱苦奮鬥,他終於由一名首飾學徒,搖身一變成為珠寶行業的翹楚,這名村童,便是現在的香港恒和珠寶主席陳聖澤。
1958年,陳聖澤離開廣東新會的故鄉來香港闖天下時,年僅12歲,陳聖澤不勝唏噓的回憶往事:“幼時,我家境十分貧窮,父親耕田養活我們三兄弟,我排行第二。小學畢業後,父親認為我已可以自立,便設法替我申請前往香港學習一門手藝,那時,我背起了包袱便孤身上路,旅程上隻感到前途路茫茫,來到香港這塊陌生的地方後,便投靠在親戚家裏。”
抵涉香港後,陳聖澤經親友輾轉的介紹,在一間小型的手飾工場當學徒,想不到,他的第一份職業,竟也是他終身的職業。1963年,陳聖澤儲了數千元,便離開“山寨”首飾工場自闖天下。他找了一間不到200方尺的房間,請了一位學徒。便做起家庭首飾加工業,替客戶製托、鑽石及設計首飾,為了節省成本,食、宿也是在工場裏,那時,陳聖澤這位老板,年僅18歲。
雖然陳聖澤雄心勃勃的要創業,但由於缺乏資金周轉,客路又不足,以及缺乏管理經驗,屢戰屢敗。工場雖然一度聘請了10個工人,但是在一兩年間,最終仍是“全軍覆沒”——所有資金虧蝕淨盡。不過,在“嚐試成功”的曆程中,陳聖澤卻汲取了很多寶貴經驗。
資本虧蝕淨盡之後,陳聖澤並不氣餒,“休養生息”之後,他又“重振旗鼓”,這一次他向熟朋友借了一萬數千元,重租首飾工場,像“草履蟲”一樣,慢慢的摸索前進,由於感到業務沒有突破,他腦海中忽然泛起了一個念頭,就是到外國闖一闖,汲取先進國家珠寶業的優點,以改良自己的生產方式,主意立定之後,陳聖澤把公司留給太太及得力助手打理,自己則“前路茫茫”的跑往美國碰機會。
陳聖澤驕傲的描述當年明智的決定:“當年到了美國之後,便翻查當地的最大的珠寶首飾工場的名字,並毛遂自薦,經過即席的表演技藝之後,我獲得美國一家首飾工廠工作,在那裏學習了一年,首次接觸到先進國家的流水作業過程,又了解到美國人對珠寶首飾的品味,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創作意念有所啟發,給我後來的成功奠下了基礎。”
回港後,陳聖澤計劃大展拳腳,但資金不足。忽然發覺免稅店有意請他發展一個珠寶加工部門,薪酬出得很高,陳聖澤便決定試一試,看看自己的實力,亦希望藉此得到一筆資金發展。他微笑著說:“這份工作的薪酬對我很有吸引力,中國老板絕對不會出得起這麼多錢。做了幾年,我學懂了管理的經驗以及大公司的運作,綜合美國學到的知識,對我後來開‘恒和’踏上成功之途很有幫助。”
1975年,陳聖澤離開了免稅店,用數萬元資本開辦了恒和珠寶公司,頭6個月隻有20個人,他引入美國的“流水作業”生產方式,並取消學徒製度,以分工製度自行訓練學徒,大大縮短了訓練學徒的時間,令生產效率大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