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解開心靈之鎖
一、化解焦慮:讓你的心如止水
1是誰打破你心靈的寧靜
三國時諸葛亮說過:“寧靜以致遠。”一個人,隻有他的內心保持寧靜,才能奔溢出智慧之源。然而,焦慮,這個人類心靈的殺手,常常使我們心智堵塞。
焦慮症是以發作性或持續性情緒焦慮和緊張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神經症,常伴有頭昏、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幹、尿頻、出汗、震顫和不安等明顯的軀體症狀,其緊張或驚恐的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符。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焦慮:在你麵臨一次重要的考試以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位姑娘約會之前,在你的老板大發脾氣的時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種疾病的時候,你都會感到焦慮。焦慮並不一定是壞事,焦慮往往能夠促使你鼓起力量,去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焦慮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慮,以至於患上焦慮症,這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情緒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它會妨礙你應付、處理麵前的危機,甚至妨礙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得了焦慮症,你可能在大多數時候沒有什麼明確的原因就會感到焦慮;你會覺得你的焦慮將你的生活搞得一塌糊塗,事實上你什麼都幹不了。焦慮症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障礙,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比男性要高。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約有41%~66%的人群,在他們的一生中會得焦慮症。
一般而言,焦慮症的起因主要有:
(1)人格因素
患者性格多有些自卑、易於緊張、恐懼、對困難估計過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賴性強,對自身軀體和內髒情況過分關注。
(2)內心衝突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來源於精神內在衝突,包括本能衝動與現實原則、本能衝動和道德準則之間的衝突。因防禦行為而使原始衝動得不到滿足或發泄,本能衝動繼續積累到某一程度時,自我的控製能力失效。由於致力於激烈的內部防禦工作,神經症患者在本能衝動負荷過盛的情況下,防禦無效則變為焦慮,表現出坐立不安、激動、浮躁、緊張與失眠。
(3)遺傳因素
據統計,焦慮症在患者的親族中發病率為14%,而一般居民為5%,單卵雙生子的焦慮同病率為41%,而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僅為6%,故專家認為焦慮可能與遺傳素質有關。
(4)生理因素
在焦慮發作時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量的增加,但可能是伴發而非誘因。有研究發現,在運動後焦慮症者其乳酸分泌遠較正常者多,另外輸注乳酸也可激發焦慮。
2患有焦慮症的反常表現
(1)迫在眉睫
患者自己感到危險迫在眉睫,不幸即將來臨,故惶惶不可終日。
(2)迫不及待
不確定意味著不安全,患者感到身處險境,迫不及待地追求安全確定。
(3)自我失控
感到自我失去控製,好像就要發瘋,或即將會死去,或即將失去理智,伴有強烈的恐懼感。
(4)自我懷疑
覺得自己對任何事情都拿不準,難以把握,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常猶豫不決、無所適從。
(5)自我虐待
有明顯的自我折磨、自我虐待傾向,患者往往要求家人或醫生重視自己,自己卻在不斷地虐待自己。
(6)高度警戒
好像麵臨緊急處境,高度警戒,心跳加快,肌肉緊張,或戰或逃,隨時準備抉擇,對外界信息輸入特別敏感,尤其怕噪聲,普通強度的談話聲或腳步聲都會令他難以忍受。
(7)高度關注
對自身的身體變化高度關注,容易產生疑病觀念;對外人的表情態度高度專注,容易產生敵對和攻擊的現象。兩者均可導致過分的冥想,產生內向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