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要放棄諒解——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
英國學者C·S·劉易斯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兒童幻想小說。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受到過一個粗魯的教師的傷害。怨恨一直折磨著他。但前不久,這個教師去世了。劉易斯在給他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隻是到幾個星期以前,我才突然意識到我徹底原諒那個老師了,他曾使我的童年抑鬱寡歡。多年來,我一直試圖原諒他,而且每一次我都認為我已經原諒了他,可過不久,又發現在記憶中我仍在怨恨他。於是我就再試一次……但是,這回,我確信,我的原諒是真的了。”
記仇的習慣似乎很難打破。當我們試著改掉其他壞習慣時,一般也要反複多次才能完全擺脫,傷害越深,記仇的時間就越長,但慢慢地,怨恨會忘卻的。
複仇從來就不能治愈創傷,相反,它會導致傷害者與被傷害者之間無休止的相互報複行為。甘地說得好:“如果我們都把‘以眼還眼’式的公正作為生活準則,那麼全世界的人都將成為瞎子。”神學家菜茵霍德·涅博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說:“我們最終必須與我們的敵人和解,否則,我們雙方都將在相互仇恨的惡性循環中死去。”諒解解開了我們心中痛苦的死結,並為相互和解敞開了大門。
諒解是一種堅強的表現而絕非軟弱,是用勇氣治愈我們所受的創傷。諒解也是用愛——原諒背後的真正動力,治愈我們的創傷。尤其是愛中的兩種——尊重和承擔義務是最強有力的。
4以寬容之心化解怨恨之火
怨恨的根由發現了之後,務須盡全力對付它,首先要做且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記它。有理智的人並不僅以把宿怨淘幹為滿足,他們還經常用新的夢想和熱誠,填進他們生活中的窪地。據心理學家說,我們不能同時擁有兩種強烈的情感,既要愛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記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幫助別人。
在幫助別人之後,我們會發現在這個世界,善意總是多於惡意的。一所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種真正以友誼待人的態度,可以引起對方友誼的反應的,這種現象的比率達65%~90%。因此,領導此項研究的哈吉博士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這句老話大致是不會錯的。”
(1)要有寬容之心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培養寬容心去原諒別人。包容是一種智慧和美德,是一種修養。寬恕是心靈的解脫。你寬恕了,你的怨恨、責怪、憤怒就沒有了。寬容是消除怨恨、責怪和憤怒的良藥。寬恕就能包容,包容就能獲勝。“有容乃大”,把心裏的空間留出來,寬容別人,實質上也就是寬容自己。不管你承不承認,隻要你對過去耿耿於懷,便不可能改善現狀。除非你已學會原諒,否則,你怎麼做都不會有用的。原諒是學會不允許“怨恨”再控製你的生活。你沉浸於怨恨愈久,便禁錮自己在否定的思想中愈久。不肯原諒的結果,受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
(2)放下怨恨的利劍
也許很多人都遭受過蜜蜂的刺蜇,那帶來的痛是刻骨銘心的,你可能會說蜜蜂太可惡、太殘忍。但你可能想像不到蜜蜂會因為這一刺而死去,結束它在萬花叢中采蜜的美好生活。因此,切記,如果用你的“刺”去傷害別人,你自己也會因此受傷害。不論什麼時候,隻要故意插上一腳,記憶、精神集中和判斷都會受損。16世紀最偉大的醫生之一卡達諾說:“人懷敵意的時候,就愚昧昏庸。”希伯來法典上銘刻著:“人記恨他人的時候,就犯錯。”所以我們應該放下怨恨之劍,以免它傷及你的手指,乃至威脅你的生命。
(3)化敵為友是良策
冒失者的處事方式常使被侵犯者的處境難堪。但冒失者所受的傷害遠比被侵犯者嚴重,因為,被侵犯者固然有某種程度的不愉快,但過後他可以表示慷慨的胸懷,給予對方寬恕和諒解,然而冒失者就沒有這種機會了,他隻能認錯、道歉,這時,被侵犯者就可以本著寬容之心原諒對方,不讓對方難堪,對方就會因為你的博大胸懷而深感愧疚,從而消除對你的敵意,與你和平共處,甚至擁護你,成為你事業上的好幫手,你生活中的知己。“變敵人為朋友,你就多了一個朋友,少了一個敵人。”
有一個能原諒和忘記誤解和錯對自己的人的有效方法,就是讓自己去做一些絕對超出我們能力以外的大事,這樣我們所碰到的侮辱和敵意就無足輕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