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克製憤怒:讓你的心如止水(1 / 3)

五、克製憤怒:讓你的心如止水

1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

有的人愛發脾氣,容易憤怒,稍不如意,便火冒三丈。人發怒時極易喪失理智,輕則出言不遜,影響人際關係;重則傷人毀物,有時還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事後追悔莫及。

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它是當人對客觀現實的某些方麵不滿,或者個人的意願一再受到阻礙時產生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在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遭到失敗,遇到不平,個人自由受限製,言論遭人反對,無端受人侮辱,隱私被人揭穿,上當受騙等多種情形下人都會產生憤怒情緒。憤怒的程度會因誘發原因和個人氣質不同而有不滿、生氣、憤忿、惱怒、大怒、暴怒等不同層次。發怒是一種短暫的情緒緊張狀態,往往像暴風驟雨一樣來得猛,去得快,但在短時間裏會有較強的緊張情緒和行為反應。

易怒者與其個性特點有關,大都屬於氣質類型中的膽汁質。膽汁質的人直率熱情,容易衝動,情緒變化快,心理和行為靈活而快捷,脾氣急躁,容易發怒,像《水滸》中的李逵和《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就屬於這種類型的人。易怒還與年齡有關,青年人年輕氣盛,情緒衝動而不穩定,自我控製力差,比成年人更易發怒。

憤怒的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人在憤怒時,由於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經常發怒的人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身心疾病,憤怒還會使人缺乏食欲,消化不良,導致消化係統疾病,而對一些身心疾病的患者,憤怒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這一點古人早有認識,如中醫認為“怒傷肝”、“氣大傷神”等。

2引發憤怒的情緒之源

憤怒經常與挫折感、阻力、威脅、被忽視、被苛責相關聯,因為有些人或事總是不像我們希望的那個樣子。從進化的角度而言,憤怒使我們有更多的精力來克服阻力,達到目標;還可以使我們在衝突的情境中,更有力量進行戰鬥。因此,憤怒是一種自然反應。憤怒還可以成為威脅他人的武器,迫使他人就範。各種形式的報複正表現了憤怒的功用。當然,我們不發怒也一樣會解決問題。同樣,我們也可以不體驗憤怒,就強迫甚至威脅他人。但是在抑鬱狀態下,逼迫他人常常包含著憤怒。

憤怒情緒有時也包含無能為力的感覺,即我們感到自己對所憤怒的事物無能為力。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做什麼都將於事無補;也可能認為憤怒不大好,會令我們變得不再可愛;抑或是認為我們沒有資格發怒。當我們產生這樣的體驗時,我們會感到自己凡事都順服於他人,認為別人遠比自己有力量。盡管抑鬱性行為反應能夠強有力地影響他人,但抑鬱的人很少認為自己是強有力的。

憤怒依賴於某種觀念。如果某人無意中傷害了你,你的憤怒程度遠比他人故意傷害你時小得多。問題是,即使他人沒有故意傷害你,你仍會體驗到被人傷害的感覺。例如,當親人撒手而去的時候,我們顯然知道他不是故意死亡的,但我們仍會無比憤怒:“他怎麼可以舍我而去呢?”事實上,悲傷中的憤怒是不常見的。有時,這種憤怒會指向他人——例如,我們向救治的醫生發怒。

與挫折感類似,我們既可能對外界(例如他人)發怒,也可能向自己發怒(內部折磨者)。換句話說,麵對困難,我們可能會自責,也可能責備他人。表達憤怒的方式也是如此,有時它是向外的(如指向他人),有時它是內向的(如指向自身)。當我們感到自己正在發怒時,我們指向自己的憤怒會愈發強烈。是什麼引發了憤怒?

憤怒常見的導火索是:我們感知到,我們所珍視的東西正受到某種形式的威脅、破壞或阻礙。其中包括:

①自我觀念(軀體或自尊心);

②我們的所有物;

③我們的計劃和目標;

④我們的生活方式。

通常,我們認為他人以某種方式侵犯了我們,或對我們做了某些不當做的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憤怒都與被侵犯有關係。憤怒最重要的來源是充滿威脅的情境。這些威脅經常與被破壞、被傷害感相聯係,它可以各種形式出現,引發憤怒。

(1)與挫折有關

挫折引發的憤怒,常產生於事不遂願之時。例如,早晨汽車發動不了,其直接的影響是我們不能按時上班。應激與抑鬱能夠降低我們的挫折耐受性,使我們易於發怒。在應激狀態下,我們通常更容易對阻礙我們的事物發怒。另外,一些基本觀念也會影響我們的挫折耐受性,例如,“這事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這將嚴重幹擾或阻礙我的計劃”。

(2)與傷害有關

當他人威脅我們,或以某種方式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憤怒。如果我們認為這種傷害是有意的,或是由於對方粗心大意造成的,那麼我們的憤怒將大於我們認為是無意或是不可避免的情況。我們的憤怒常表現為報複。報複是用口頭或用行為的方式傷害他人。

(3)被利用

憤怒最常見的主題是發現自己被利用。我們認為他人占了我們的便宜,利用我們或想當然地對待我們。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被欣賞,希望擁有平等的人際關係,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戀人關係,甚至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任何被利用、被人撿便宜的感覺都會導致憤怒的結果。

(4)缺乏關注

如果他人沒有給我們足夠的關注,也會引發我們的憤怒。例如,艾瑪希望克裏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陪她,並幫她處理家務,但他說他太忙了,或者他答應了幫忙卻沒有兌現。艾瑪會對克裏斯感到氣憤。一般在這種憤怒下,我們並不想傷害對方,隻想做出某種表現(如大喊、尖叫)以使他不再忽視我們。我們想協調這種關係,而不是破壞它。

(5)嫉妒與吃醋

這種形式的憤怒,產生在我們認為他人在某方麵比自己得到的更多的時候。琳達一心想在選美比賽上奪冠,卻沒有成功,她對得勝者感到氣憤。嫉妒,是我們想獲得他人擁有的東西,比如物質財富、社會地位、人緣、智力等等,卻得不到而引起的。吃醋是我們認為我們所珍愛的人更喜歡與別人在一起而引起的。例如,一個已婚女人對另一個男人產生了興趣,她丈夫就會吃醋。這種吃醋型的憤怒(如果壓抑的話)表現為對女人的威脅:告誡她如果欺騙了自己就會嚐到嚴重的後果。如果伴侶將對方看做是自己的財產,很容易出現吃醋現象。

(6)缺乏社會認同感

這種憤怒產生於別人未按照自己的要求做的時候。例如,父母對不聽話的孩子發怒。一個宗教徒會對教會中不守教規的成員感到氣憤。我們會對政府花納稅人錢的方式感到憤怒。這些憤怒背後潛在的觀念是:他人應認同並遵守我們認為很重要的行為規範。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我們以為他人的行為,潛在地影響了我們的利益或生活方式,我們就會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