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人人參與自我保健,才能實現人人健康。事實證明,自我保健有利於提高人口素質、減少疾病、延年益壽。這樣不但可降低當前巨額的醫療保健費用,減輕社會的經濟負擔,而且還能使人們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中老年人自我保健,可減少甚至免去組織上和兒女們對自己的特殊照顧,更為自己免除了病痛之苦,並延緩了生理功能老化,增強了體質,為自己晚年康泰,為祖國多做貢獻創造了條件。
2未病先防需要懂些醫療保健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出:“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因而多次發出“不要死於愚昧,不要死於無知”的告誡。這就是說人們必須具備維護健康、預防和消除疾病的方方麵麵的醫療保健知識。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於人們掌握醫療保健知識的重要性均有論述。我國古醫籍《冷廬醫話》曾指出:“醫人每高壽,蓋既精醫學,必能探生命之旨,審頤養之宜而永葆天年也。”清朝《浮生六記》的作者沈複曾告誡人們:“治已病不若治未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自也。”南宋大詩人陸遊在《春時對花有感》一詩中自道:“少時喜方藥,晚亦學黃老”以及“身衰賴按摩”、“沉屙幸針石”等,可以從中看出他“喜方藥”所得的好處和愉快。英國學者培根曾說過:“一個人的觀察,他對於何者有益於、何者有害於自己的知識,乃是最好的保健醫品。”
今天的專家學者,對醫療保健知識的作用,有更全麵地分析和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國國家老人學研究會負責人高斯博士曾指出:“70歲以前老而不衰的現象,不能不歸於整個時代人類知識水平的提高。一個人通曉、掌握的醫學知識越多,其自我保護、保養的能力就越強。”世界著名保健專家詹姆斯·格蘭特認為,今天所有國家的男女老少都麵臨一項共同任務,世界各地所有的家庭應學習和掌握現有的衛生科學知識,並把這些知識付諸實踐。我國著名醫學家吳階平曾強調指出,要重視保健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這就是說,人們掌握了醫療保健知識,就會自覺重視自身健康的養護,既能做自己生活乃至工作的主人,又能做自己健康乃至生命的主人。對於老年人來說,人老了,疾病也悄悄增多,有點小毛病跑醫院多嫌麻煩,因此老年人學點醫療保健知識,對自身的毛病能知其名、明其理、善其術,以便自我保健,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中老年人應根據自己前半生的生活經驗,再學一些醫藥衛生常識,知道病從口入的醫學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了解一些常見的疾病有哪些特征表現,以便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大概知道自己患有哪幾種疾病,都吃哪幾種藥,各起什麼作用,這些藥有哪些可能出現副作用,如何預防藥物的副作用;老年人體內容易缺乏哪幾種物質,怎樣補充營養,自己該吃什麼,怎麼吃,這些問題大多有現成的答案。這些保健知識,對於老年群體來說,確實比保健藥品還重要。
在通常情況下,每個中老年人都具有維護自身健康的一定能力,醫療保健知識越豐富,越能按科學的方式去行動,防病保健的能力就越強。為此,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健康切實地負起責任來,學習防病保健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自覺地以健康行為來預防疾病維護身心健康。
3防病要從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達國家中約有70%~80%、發展中國家40%~50%的死因,是生活方式因素所致的“生活方式病”。所謂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受一定社會、文化、民族、經濟、風俗,特別是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的一係列生活習慣、生活製度和生活意識。例如,現代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高度緊張的市場競爭,體力活動的減少,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城市擁擠和嘈雜噪聲,以及一味追求高營養的食物享受等,都可以影響人們心理和身體健康。
有資料報道說,有10種人最容易損害健康:
√ 嗜煙如命的人。
√ 心胸極度狹窄、焦慮,動不動就大發脾氣的人。
√ 生活無規律,經常暴飲暴食和偏食挑食,不注意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的人。
√ 經常酗酒的人。
√ 有一點小毛病就吃藥,吃藥打針不計其數的人。
√ 生了疾病硬撐著,不診治,聽之任之的人。
√ 性生活無節製,縱欲過度和性亂的人。
√ 成天精神不振,抑鬱消沉,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的人。
√ 一個朋友也沒有,孤獨寂寞的人。
√ 從來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的人。
這10種最容易損害健康的現象,實質上就是一個生活方式和性格修養的問題。由於這種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可以造成人體心理生理的失衡,損害身心健康,引發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及癌腫等嚴重病症,專家們稱這類疾病為生活方式病。世界衛生組織告誡人們:“生活方式病已成為世界頭號殺手。”
所以,健康靠的不是得病時求醫問藥,而取決於平時點點滴滴的生活習慣,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將最終決定你的生命質量。因此,老年人預防各種疾病,應從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是通向健康長壽的光明之路。首先要規律生活,起居有常,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切忌暴飲暴食和挑食偏食,要做到不吸煙,少飲酒,隻飲適量紅葡萄酒。其次,合理地安排退、離休後的生活和休閑娛樂,積極參加有益的社交和娛樂活動,正確對待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保持樂觀愉快大度的心理狀態,克服緊張焦慮,消除抑鬱消極的精神情緒;再次,要堅持參加適宜的養生運動鍛煉。總之,隻有建立起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把各種疾病拒之門外,才能獲得健康,贏來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