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常見疾病的預防與保健(1 / 3)

第 五 章常見疾病的預防與保健

一、疾病的早期信號

疾病發生之初往往使身體出現一些異常的症狀,有如向人們發出疾病侵襲的警報。此時,如果這些病變先兆能夠引起高度的重視,及時進行檢查及處理,常可避免病患的發生,或使疾病對身體的損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反之,若然不能引起警覺,就會失掉大好時機,以致釀成疾病,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學習必要的醫學常識,及時捕捉早期的病理信號,對防止疾病的發生,控製其演變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由聽覺異常辨病

耳朵是人體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若是聽不到外界的聲音那該是多麼難受的事情,因此,耳部疾患,必須從點滴異常現象就開始重視起來。

(1)耳聾

耳聾,指主觀感覺或客觀檢查均表示聽力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正常時,外界聲音經外耳、中耳、內耳後,由聽神經傳入大腦。上述過程中任何部位有病變時,均可引起聽力障礙。

①耳聾類型

耳聾按其程度輕重不同分為:

輕度聾,聽遠距離的一般語音或近距離低聲談話有困難。

中度聾,聽近距離一般語音有困難。

重度聾,不能聽到一般語音,僅能聽到耳邊的大聲呼喊。

全聾,對大聲呼喊或其他巨大音響,完全不能聽到。

②耳聾原因

引起耳聾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外耳和中耳病變,使外界聲音傳入耳內發生障礙,這在醫學上稱之為傳音性耳聾。外耳道阻塞可見於腫瘤、耵聹(耳垢)栓塞外耳異物、閉鎖等;中耳病變可見於鼓膜穿孔、中耳積液、息肉、肉芽、中耳良性或惡性腫瘤等。

二是耳蝸、聽神經或聽覺中樞發生病變,使患者不能聽到外耳傳入的聲音。這在醫學上稱之為感音性耳聾。它又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先天性的可見於近親結婚或家屬中有耳聾的遺傳史,另外孕期、產期的人為因素也會產生先天性耳聾;後天性的多見於急性傳染病(如腦膜炎、麻疹、傷寒)、藥物的中毒、噪音損害、外傷等。

老年性聽力減退,是一種生理現象。由於機體的逐漸衰老,不但螺旋器的毛細胞和神經節可發生變性,而且中樞神經係統也逐漸衰退,因而導致聽力減退。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由於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肝病、腎病等引起血管硬化,產生內耳血循環障礙,致使內耳器官退變,從而導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

按照中醫理論,耳聾可由先天缺陷或外感內傷所致。暴聾(聽力突然消失)者多屬實症,多因外感風熱、風寒、肝火等引起,症狀是如有棉塞耳竅,並伴有耳鳴或內耳脹痛、鼻塞頭痛、口苦等。久聾(聽力逐漸下降直至完全消失)者多屬虛症,多因中氣不足或肝腎虧損引起,症狀是聾無脹痛,並伴有耳鳴、頭暈目眩、腰酸乏力等。虛症多見於老年人或久病體弱者。

(2)耳鳴

耳鳴是指周圍環境中無相應的聲源,而覺耳內有某種聲音。耳鳴不僅擾人不安,影響工作和生活,而且常為耳部和全身一些疾病的早期信號。常見的原因有:

①神經衰弱性耳鳴

其特點是耳鳴的高音調與低音調不恒定,大多有兩側性,且常伴有頭痛、頭昏、失眠等症狀。美國耳科專家佛羅博士指出,耳鳴與憂鬱有關。他對40例因憂鬱而耳鳴的患者,使用抗憂鬱藥治療後,隨著憂鬱症的好轉,耳鳴也得到改善。

②耳部疾患引起的耳鳴

這類耳鳴特點是多有耳病史。且在夜間呈加重趨勢。另外,根據部位不同,可產生傳導性耳鳴和感音性耳鳴兩種。當外耳道因耵聹、異物、炎症腫脹發生阻塞,耳膜充血、風陷、穿孔、中耳腔積液或感染、耳硬化症等,均可發生傳導性的耳鳴。這種耳鳴的特征是單側性,即在有病變的一側,且耳鳴的音調較低,如“隆隆聲”、“轟轟聲”、“嗡嗡聲”。如發生內耳震蕩、水腫(如美尼爾氏症)、聽神經瘤等會刺激內耳耳蝸的螺旋器而產生耳鳴。此類耳鳴一般為雙側性,如隻累及一側耳蝸也可為單側性耳鳴。耳鳴呈高音調,如蟬鳴聲、嘶嘶聲、汽鍋放氣聲。根據刺激的突然發生要突然消失,耳鳴常呈間歇性,時有時無。

③頸部疾患引起的耳鳴

頸部腫瘤或頸部疾患壓迫頸動脈時,可以引起同側的耳鳴。此種耳鳴的特點為持續性、 低音調,同時隨著體位變動,耳鳴程度可有變化。

④藥物中毒性內耳損傷引起的耳鳴

大劑量奎寧、奎尼丁或氯喹等藥物,可引起劇烈耳鳴,但停藥後好轉。常用的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等藥物,對聽神經及前庭神經均有毒害作用,一旦發生藥物性耳鳴、耳聾後,一般難以恢複。藥物過敏或中毒造成的耳鳴,往往是高音調且呈雙側性。不少藥物中毒的病人,如鏈黴素、慶大黴素的早期中毒,就出現這種耳鳴。所以,這種耳鳴是藥物中毒的預兆,要警惕。一旦發生要立即停藥。以免中毒加深,影響聽力。

⑤全身疾病引起的耳鳴

腎髒病、肝膽疾病、糖尿病、結核病、慢性氣管炎等,當它們在全身功能紊亂時,會出現耳鳴症狀,但會隨人的康複而恢複。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鳴和藥物中毒引起的耳鳴特點相同,即高音調,呈雙側性,最近有新的資料表明,耳鳴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國內有人對有冠心病的耳鳴症狀的128名患者調查發現,心絞痛比耳鳴早出現的占47%;心絞痛和耳鳴同時出現的占86%;而心絞痛遲於耳鳴的占867%。這說明心肌對缺血、缺氧的反應還不及耳蝸敏感。動物實驗證實,在高血壓、長期噪音及高脂飲食作用下,耳蝸比心肌更早顯示出病理變化。臨床觀察也發現,在冠心病發作之前,一般都有耳鳴症狀加重,故專家們認為,耳鳴可作為早期心髒病的一個重要標誌。因此,一個原來沒有耳鳴的老年人,在近期內出現突發性耳鳴時,應及時檢查血脂、血壓及心電圖,以明確是否患有心髒病。有些人長期耳鳴,已成習慣,但如近期內耳鳴加重,也應檢查心髒,不可掉以輕心。

⑥身體虛弱引起的功能性耳鳴

它常由於血管壁張力不足,局部供血差所致,中醫認為它是“腎虛”的表現。

⑦更年期綜合症引起的耳鳴

需注意的是,有少數耳鳴患者病因不明,需要定期觀察、檢查。尤其是單側呈高音調耳鳴的病人(如一側高音調耳鳴,有時是顱內核小腦角病變所致),更需要定期去神經科、五官科檢查。

(3)幻聽

幻聽是指周圍無人講話而聽到講話聲。其實,幻聽和幻視一樣,都是一種虛幻的知覺,在醫學上稱之為“幻覺”(包括聽、視、味、觸、內髒等幻覺和運動性幻覺),它是大腦功能紊亂和神經係統失調所引起的。幻聽是精神病的常見症狀,但正常人有時在極度疲勞、極度恐懼、極度饑餓、長期孤獨、睡眠和某種藥物作用等情況下,也會產生幻聽。

2由味覺異常辨病

味覺大多數是人在進食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諸如酸甜苦辣鹹淡的味道,而平時正常人自己是不會感到口腔中有特殊味道的,一旦出現味覺異常,就可能是疾病訊號。

(1)口酸

口酸是口中自覺有酸味,多見於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瘍。中醫認為,口酸多為肝膽之熱侵脾所致,常伴有胸悶脅痛、惡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狀。

(2)口甜

口甜又稱“口甘”,指口中自覺口中甜味。口甜常見於消化係統功能紊亂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為消化係統功能紊亂引起各種消化酶的分泌異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澱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覺口甜,後者則是由於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便覺得口中發甜。中醫認為,口甜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3)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見於急性炎症,以肝、膽炎症為主,這常與膽汁的代謝有關。中醫認為,口感苦者,若兼有頭痛眩暈、麵紅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幹結、舌質偏紅、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症狀,則多為肝、膽有熱所致。

(4)口辣

口辣是口中自覺有辛辣味或舌體麻辣感。因為辣味是鹹味、熱覺及痛覺的綜合感覺,所以自覺口辣的病人舌溫可能偏高,口辣的病人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中醫認為,口辣多為肺熱壅盛或胃火上升所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黃稠、舌苔薄黃等症狀。常見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症及長期低熱者。

(5)口淡

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嚐出飲食滋味。中醫認為,口淡無味,飲食不香,多屬病後脾胃虛弱,運化失健。常伴有食欲不振、四肢無力、胸脘脹滿、舌淡苔白等症狀。多見於炎症的起初或消退期,而以腸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係統疾病為多見,還見於大手術後的恢複階段;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另外,口淡無味、味覺減弱甚至消失,還是癌症病人的特征之一。

(6)口鹹

口鹹是口中如含鹽,自覺有一種鹹味。中醫認為,口鹹多為腎虛所致,表現為頭昏耳鳴、腰膝酸軟、盜汗遺精、或神疲力乏、夜尿頻長、陽痿、帶下等症狀。多見於慢性咽喉炎、慢性腎炎、神經官能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