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常見疾病的預防與保健(2 / 3)

3由出汗異常辨病

人在用力、天熱或心情緊張時出汗均為正常現象。但人在特殊的狀態下出汗時,汗的多少、出汗的時間、出汗的部位以及顏色,不僅能告知人們所患的疾病,而且還能表明病情的變化。

昭示疾病的汗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汗

自汗是不用發汗藥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自然出汗的現象。祖國醫學認為這是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兒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謂之盜汗。祖國醫學認為這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斂陽,津隨泄而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顴紅、口咽幹燥等症。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3)戰汗

先見全身戰栗,幾經掙紮,而繼之汗出的為戰汗。中醫認為此是邪正相爭,是病變發展的轉折點。如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是邪去正安的好轉現象;若汗出而煩躁不安,脈來疾急,為邪勝正衰的危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4)絕汗

久病突然出汗不止,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精神不固,元氣欲脫為亡陽危症。多見於心衰和虛脫病人。

(5)頭汗

汗出僅限於頭部。祖國醫學認為此多由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得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陽虛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兒睡時慣常頭汗,其他無症狀,不屬病變。

(6)偏汗

偏汗俗稱“半身汗”。它或見於左側,或見於右側,或見於上半身或見於下半身。中醫認為此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如老人出偏汗可為中風先兆,應注意防範。另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也常常出現偏汗。

(7)手足汗

手足汗指手足心出汗。若汗出過多,又兼見口幹咽燥、便秘尿黃、脈細等,則為陰經鬱熱熏蒸所致;汗出過多,獨見於心胸部,多因思慮過度、勞心傷脾所致。

(8)微汗、甜汗

微汗、甜汗多見於糖尿病患者。經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及甜味。

(9)黃汗

肝病或肝硬化病人,常分泌一種特殊腥味的黃汗液。

4由小便異常辨病

正常人的尿一般為無色透明或淡黃色,天熱、飲水少或出汗多時呈深黃色,若尿出現五顏六色,往往預示著某種疾病。

(1)無色尿

常見於精神性多飲多尿症,尿崩症和糖尿病等。

(2)紅色尿

尿液呈淡紅色如洗肉水樣,或鮮紅色,係尿液中有血液混入,往往有急性腎炎、腎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和泌尿器官結石、腫瘤等病症。女性患子宮、卵巢、輸卵管疾病時,也能出現紅色尿;有時闌尾、結腸、直腸等發炎,也會出現紅色尿。

(3)乳白尿

排出的新鮮尿渾濁如米湯,常見於絲蟲病、泌尿係統化膿性感染或淋病等。

(4)黃色尿

提示膽道受阻,膽汁排出不暢並反流入血,因尿中含有大量膽紅素,將尿液染成黃色。常見的肝膽係統疾病(如急性肝炎、膽囊炎和膽石症)、總膽管結石、胰頭癌引起的阻塞性黃疸 ,也容易產生。

(5)藍色尿

小便呈藍色可見於霍亂、斑疹傷寒等,特別是當尿液腐敗時更顯著。

(6)黑色尿

尿液呈黑色如醬油,或呈棕色如葡萄酒,常見於血型不合的輸血、蠶豆病等。黑色尿多提示病情凶險,需積極采取搶救性措施以挽救生命。

(7)氣泡尿

如果尿液中存在大量而且較大的泡沫,或者在表麵泡沫消失後,仍然見到大小不等的氣泡從尿液中不斷向上冒出,醫學上稱此為“氣泡尿”。提示可能患膀胱炎、糖尿病、結腸炎、膀胱癌、直腸癌等疾患。對持續性的氣泡尿,且氣泡多而大者,應速去醫院檢查,這對於早期發現症狀不明顯的病理性變化十分重要。

正常人的尿液因含有揮發性酸類而常帶特殊的芳香性氣味。

(8)腐臭味

新鮮尿而有腐敗性臭味,往往是由於泌尿道細菌感染所致,如膀胱炎、腎盂炎並發膿腫等。

(9)蘋果香味

糖尿病酸中毒或饑餓時,尿中可含有丙酮,呈蘋果香味。

(10)氨臭味

新鮮尿有氨臭味,常見於尿毒症患者。

(11)糞臭味

大腸杆菌滋生時尿液含有糞臭味。

(12)惡臭味

尿液氣味惡臭難聞,多見於惡性腫瘤潰爛、壞死性膀胱炎等。

此外,根據一個人的排尿次數,也可判斷健康與否。正常人每日排尿6~10次,每日數十次小便是不正常的。

5由大便異常辨病

健康人的大便呈棕黃色,大便顏色的變化與疾病的關係十分密切。

(1)白色或灰白色

白色或灰白色提示膽道梗阻,有膽結石、膽道腫瘤或胰頭癌的可能。此外,灰白色便還可見於鋇餐造影後,這並非疾病所致生理性糞便。

(2)白色淘米水樣

白色淘米水樣即糞便像米泔水樣的白色液體,量多,常見於霍亂。

(3)白色油脂狀

白色油脂狀,且量多,並且惡臭,常見於胰源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綜合症。

(4)白色粘液狀

白色粘液狀提示可能是慢性腸炎、腸息肉和腫瘤。

(5)深黃色

紅細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細菌感染、惡性瘧疾、配錯血型的輸血、某些化學藥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種免疫反應(包括自體免疫)等引起大便深黃色。

(6)綠色

呈水樣或糊狀,有酸臭味,多泡沫,多見於消化不良、腸道功能失調等疾病。若綠便中混有膿液,則是急性腸炎或菌痢的表現。此外,吃了大量含葉綠素的食物,或腸內酸性度過高,也會使糞便變成綠色。

(7)淡紅色

像洗肉水樣,這種大便最多見於夏季因食了某些被嗜鹽菌汙染的醃製品;常見於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8)鮮紅色

鮮紅色大便常見於下消化道出血。外層沾有鮮血,量少,並伴劇痛,便後疼痛消失,是為肛裂;若血色鮮紅,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塊,附在糞便外層,與糞便不相混,用水可將血液或血塊衝走的,有內痔出血的可能。若血色鮮紅,並與糞便混在一起,提示可能為腸息肉或直腸癌、結腸癌所致。

(9)暗紅色

血液和糞便均勻地呈暗紅色,又稱為果醬色,常見於阿米巴痢疾,結腸息肉和結腸腫瘤。另有一種情況是正常人進食過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可、櫻桃、桑葚等也可出現暗紅色大便,這要同上麵的疾病區別開來。

(10)黑色

因同馬路上柏油色,又稱柏油樣便,是常見的一種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它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竇炎、粘膜脫垂、肝硬化時的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但是,食過多的肉類、動物血、肝髒、菠菜,口服鐵劑、钅必劑活性炭等,糞便也可呈黑色,應加以區別。用水將黑便衝散,若顯出血色,即為消化道出血。

6由吐痰異常辨病

健康人一般僅有少量痰或無痰。多痰或痰異樣、異味,則預示某種疾病的萌發。

(1)粘液性痰

粘液性痰一般為無色或淺白色透明粘液狀。多見於急性支氣管炎或肺部感染早期。慢性支氣管炎的痰多為白色泡沫狀粘液性痰。病毒性肺炎和過敏性肺炎的痰也是粘液狀,但其量較少。

(2)粘液濃性痰

粘液濃性痰外觀呈淡黃色塊狀,常見於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或肺部混合性感染、肺結核等症。亦可見於急慢性扁桃體炎。

(3)漿液性痰

漿液性痰一般為稀薄透明泡沫狀痰,量多。多見於支氣管擴張或肺水腫病人。

(4)漿液膿性痰

漿液膿性痰多見於支氣管擴張和肺膿腫病人。其痰液放置後可分為三層,上層為泡沫塊,中層為稀薄漿液,下層為混濁的膿渣和壞死物質。

(5)膿性痰

膿性痰外觀為黃綠色粘稠塊狀或不透明的膿汁狀。肺膿腫和支氣管擴張患者多見,量較多。還可見於肺結核空洞合並感染。

(6)腥臭痰

痰量多味腥而臭,多見於肺膿腫。痰為黃綠色腥而臭提示有厭氧菌感染。若痰色紅而惡臭,則為肺癌晚期。

(7)血痰

痰內帶鮮血,常見於肺結核、肺癌、支氣管擴張症。鐵鏽色血痰見於大葉性肺炎。黑紅色痰見於肺梗塞。痰色桔紅見於肺吸蟲病。粉紅色痰往往見於肺水腫時混有血液。

7由咳嗽症狀識病

咳嗽是機體一種基本的防禦機製。人可以隨意咳嗽,但多數情況下是由於受到刺激而發生反射性咳嗽。咳嗽是極為常見的症狀,幾乎所有呼吸道的疾病均可引起咳嗽,因此咳嗽亦少特異性。但咳嗽持續不斷或咳痰較多,是一種病理現象,應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