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運動養生方法分類
運動養生的方法繁多龐雜,分類方法也不相同,這裏從新潮和易行的角度分類,擇其要予以介紹。
1時尚的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的全稱為有氧代謝運動。它的必備條件有三:運動所需的能量主要通過氧化體內的脂肪或糖等物質來提供;運動時全身三分之二的肌肉群都參與;運動強度在中低等之間,持續時間為15~40分鍾或更長。
有氧運動的形式很多,如快走、慢跑、健身操、遊泳、騎自行車、跳繩等。據測,在有氧運動時,人體吸入的氧是安靜狀態下的8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能增加體內血紅蛋白的數量,提高機體抵抗力,抗衰老,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動脈硬化,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有氧運動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中青年人長期進行有氧運動,同樣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那些上班族,很少時間進行鍛煉,如果每天抽半個小時至1個小時的時間跑跑步,或練練健身操,基本上就能達到健身的要求了。
據醫生長期觀察發現,減肥者如果在合理安排食物的同時,結合有氧運動,不僅減肥能成功,並且減肥後的體重也會得到鞏固。
有氧運動對於腦力勞動者也是非常有益的。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健康教育家萊斯通過對800人的長期觀察和300多個有關實驗發現,當人們感到大腦疲勞時,到室外跑步,可以使大腦的功能恢複到58%,而不做運動而選擇吃藥的話,大腦的功能隻能恢複到40%到50%。
有人總結出來,慢跑是最佳有氧運動,對醒腦有奇效。
另外,有氧運動還具備恢複體能的功效。這種積極的恢複方式,如果在非常疲勞的時候,加入到一個令人興奮的健康群體裏進行健身運動,對未來的情緒及體力的調整最為明顯。如在健身房中伴著優美的音樂做有節奏的健身運動等。
運動量究竟要有多大才算適宜呢?最簡單的方法是測每分鍾心跳的次數:
以170減去你的年齡數,如你40歲,其運動量應該是心速每分鍾130次。
慢跑、快走、爬山、遊泳、劃船、騎自行車、跳健美操,都屬於有氧的健身運動。它的好處是安全性高。雖然有氧運動是安全的,但若不遵守運動原則仍然會受傷。因此,為安全健身,應了解和掌握一些健身前、健身後及健身中應該注意的知識。
2有益健康的隨意運動
有一些日常生活中隨時可做的動作,其保健作用卻常常被忽視。打哈欠、伸懶腰、踢踢腿、捶捶背,這些都是可以在有意無意之中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好處的隨意動作,如果在平時有意識地堅持下來,日久定見成效。
伸懶腰可助血運。長時間采取固定姿勢工作、學習的人,肌肉組織內的血管會鬆弛,血液淤積,循環量減少,使人感到疲勞。如果人們習慣伸伸懶腰,可以強製性地使肌肉收縮,使得淤積的血液快速循環,增大了全身的血流量,也帶走了積聚在體內的垃圾,對於消除疲勞很有益處。
打哈欠改善腦細胞供血狀況。人的大腦疲勞時,血液中積聚的二氧化碳就會刺激人不由自主地通過打哈欠排出廢物,吸進氧氣,以改善精神狀態。知道了這個道理,人們可以有意識地“製造”哈欠,促使頸部血管血流加快,改善腦細胞的供血,排出體內廢氣,加快新陳代謝,使自己減輕壓力,振奮精神。腦力勞動者尤需以此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健康。
甩手踢腿助血運。久坐不動病叩門,這已成為社會共識。在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和學習時,要每隔40分鍾站起來活動活動腰部、頸部,甩手踢腿這類隨意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甩手、踢腿,使全身血流暢快,供氧能力加強,有利於清除體內垃圾。也由於改變了體位而使肌肉、骨骼、內髒器官得到運動和鬆弛,減輕了一部分組織器官所受的壓力。甩手、踢腳、活動腰部和頸部不需要場地,居家、在辦公室都可隨時進行,堅持下來,必有益於身心。
捶背可行氣通竅,促進全身氣血運行。中醫認為經常捶背,可助陽調陰,使正氣守內,邪不可犯。捶背一可振動呼吸器官幫助排痰;二可幫助排出肺泡中的廢氣;三可通過身體振動調和髒腑、疏通經絡、放鬆肌肉、促進氣血運動。常伏案工作的人、長時間學習的人、有呼吸器官炎症的人以及中老年人,都應該有意識地每天捶捶背,以達到上述目的。捶背最好是兩個人互相幫助進行,快慢、力度應適中,捶10~20分鍾最宜。
3新潮的反常運動
反常運動是指一反常態的不符合人的正常行為的運動。
反常運動包括爬行、赤足走、倒走、倒立、懸掛等項目。這些一反常態的運動使人體的神經係統得到全麵鍛煉,從而在建立新平衡的基礎上,提高機體的靈活性和各髒器的生理功能及其協調作用,血液循環也由此得到改善。
(1)爬行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爬行改為直立,其垂直運動使所有髒器的位置都不同程度地升高,心髒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消耗能量來克服血液重力。為了保證頭部及上肢的血液供應,心血管要付出較大的力量來做好調節工作。
爬行對人體直立的姿勢進行了換位鍛煉,使人回到原始狀態,能夠保持人體各個部位承受地心引力的一致和血液循環分配的均衡,對調節心血管功能、增強腦部血管的抗壓能力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醫學實驗證實,爬行不僅對心髒病、腦血栓等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可治療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關節炎、下肢靜脈曲張、頸椎病、肌肉萎縮、消化不良、痔瘡等。孕婦爬行還可減輕腿部浮腫,避免難產。
爬行可在地板、地毯、床上或墊上進行。爬行時四肢著地,向前、向後或轉圈,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鍾,因地製宜。
(2)赤足走
腳不僅支撐人體的全部重量,還要負責行走、跳躍等各種活動,人的一生中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用腳,以至腳被現代醫學家譽為“第二心髒”。足底具有各個敏感點,與人體各器官緊密相連,當光腳行走時,足底各敏感區直接與地麵接觸而接受刺激,該刺激引起“足底反射”,作為信息迅速傳入相應的內髒器官與大腦皮層,經過皮層綜合分析後形成新的反應信息傳至相關效應器官,發揮協調作用,從而起到消除疲勞、治療疾病、健身強體的作用。
(3)倒走
倒走一反向前行的自然習慣,給不常活動的肌肉以刺激,使全身的腰脊肌、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以及骨四頭肌得到鍛煉,致使血液循環和機體處於平衡狀態。倒走迫使人意識高度集中,能夠訓練神經的安定和自律性,有利於提高小腦的平衡功能,對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對於失眠、神經衰弱、高血壓等也有良好的療效,對慢性肌勞損、腰腿疼、關節炎、肌萎縮等都有防治作用。從解剖學和生理學觀點來看,倒走可對人體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倒走健身每天做2~3次,每次100~200步,往複3~5次。倒走要選擇安全場所,要防摔倒,預防相撞,在操場中進行為好,可兩人麵對倒行,互相觀察身後障礙物。
(4)倒立
倒立是對人體的逆反,倒立時各器官、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和肌肉的緊張度都發生了改變,特別是關節間壓力的減弱和消除,以及某些部位肌肉的鬆弛,對防止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和關節炎都有一定的療效。倒立對內髒和神經係統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防止內髒下垂、腦供血不足,可以改善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調節機能。
倒立時渾身血液加快湧向頭部,可使大腦清醒,改善大腦血液循環、鎮靜神經,從而使視覺、聽覺、記憶、睡眠得到改善。許多國家提倡倒立運動,有的還通過對少年兒童的倒立鍛煉,提高學習水平。
(5)懸掛
懸掛運動是用兩手握住比自己高的單杠,兩手用力向上拉,身體盡量向上,兩腳離開地麵。
懸掛運動屬於拉張負荷,骨的兩端受到反方向的拉力作用,同脊柱常受的壓縮相對抗,脊柱得以拉長,使受壓的椎間盤得以舒緩,韌帶得以拉伸,因而可以預防脊柱縮短,防止椎間盤退行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