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補:夯實健康基礎(1 / 3)

二、食補:夯實健康基礎

食物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食補可以通過合理的飲食調整補充,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或對人體內部的不平衡進行糾正,以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食補對於養生具有重要意義。食補的功效就在於為健康夯實物質基礎。1藥補不如食補

食物能供給人體各種營養素,這是保證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是獲得健康的物質基礎。每種食物都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具有和中藥一樣的鹹、酸、苦、甘、辛的味屬,在祛病強身上都有各自的功能與作用。如芹菜、茄子、大棗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P和維生素C,適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患者食用;動物肝髒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對夜盲、貧血患者很有益處。有一首《食療歌》講述了主要食物的健體祛病功能。歌中說道:

“穀物菜畜養身寶,四性五味任君調。鹽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補腎暖膝腰,蘿卜化痰消脹氣,芹菜能降血壓高,胡椒驅寒又化濕,蔥辣薑湯治感冒,大蒜抑製腸炎發,綠豆解暑最為妙,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補脾食紅棗,番茄補血美容顏,禽蛋益智營養高,花生能降膽固醇,瓜豆消腫又利尿,魚蝦能把乳汁補,動物肝髒明目好,生津安胃數烏椒,潤肺烏發食核桃,蜂蜜潤燥又益壽,葡萄悅聲令年少。勸君不妨多食補,必定少提藥包包。”

在養生實踐中,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來選擇各自需要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然而,人體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有機體,往往受季節、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食物的選擇與調配要合理、適當,應根據季節、氣候、年齡、體重等特點來選擇食物。否則,健康的人也會因失去營養平衡而招致疾病的。以食物與季節關係來說,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變化,人的功能也受到影響,因此就必須用食物來保健防病。

由此可見,要想強身健體,延年增壽,就要注意飲食保健,食補要好於藥補。當然,這隻是對保健養生者而言,若患有各種病症還應及時就醫服藥。

2食補的理論依據

食物所以能補身、防治疾病,是由食物本身具有若幹的特性所決定的。根據祖國醫學中醫把食物的多種多樣的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食物性能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醫食補養生的理論。這一理論是與中醫的陰陽、髒腑、經絡、治則等中醫基礎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食物的性能概念乃食補養生效能的秘訣關鍵所在。食物的性能概念主要有“性”、“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等。(1)食物的性和味

①食性

食性,主要是寒、熱、溫、涼四種食性,古時也稱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隻是程度上的差異。此外還有介乎寒和熱、溫和涼之間,即食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緩和的平性食物。另立平性的意義,在於區別食性的強弱,故不稱為五氣,仍為四氣。寒涼食物常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多用於陽症、熱症,濕熱性食物常具有健脾、開胃、補腎、補益身體等作用,其中亦有平而微寒或平而微濕的,多用於一般病人,對體素虛弱、或久病而致陰陽二虛,或寒熱錯雜、或濕熱內蘊者都能適應。

②食味

食物的五味是從藥物的五味轉化借用的,是指酸辛甘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內經》謂:“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五味即是食物,飲食五味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保證,五髒的精氣也都是由食物五味來供給的。五味是食物因不同的味道而具有不同的作用,《本草備要》說:“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緩,辛者能散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這裏除五味外,還有淡味,故實際上是六味,習慣上仍稱五味。《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陰,鹹能軟堅,淡能利竅。”因性味不同而陰陽屬性也不同,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中醫認為五味各具有不同的醫療作用,味同者,作用相近;味不同,作用相異。“五味”是中藥學基本理論的組成部分,是中醫用以解釋、歸納中藥藥理作用和指導臨床用藥的理論根據之一。在“食性”和“食補”中也是如此。五味的實質不以口嚐辨味為依據,而應以食物性質、作用特點作為定味的主要依據。

五味的特性和功能

五味所屬髒腑所走五體多食所病酸肝膽筋癃閉苦心小腸脈嘔甘脾胃肉挽心辛肺大腸皮毛洞心鹹腎膀胱骨渴

性和味顯示了食物的部分性能,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隻有認識和掌握每一食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食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麵而準確地了解和食用食物,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2)歸經

歸經就是指食物對於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主要針對某經(髒腑及其經絡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對其它經歸作用較小,或沒有作用。如同屬寒性食物,雖然都具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範圍,或偏於清肺熱,或偏於清肝熱,各有所專。再如同一補食物,也有補肺、補脾、補腎等不同。

歸經理論源於《內經》,約在北宋時代已初步形成,至金元時代歸經理論逐步充實,明清時代歸經理論又有所發展,使之進一步完善。歸經是以髒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症為依據的,按藥物的實際療效進行分類,便於選擇應用。歸經與性味有關,在食補中,歸經問題沒有像藥療那樣強調,因食物是通常食用之品,以入脾胃為主。但食物性能有偏勝,故食物的歸經理論確是古人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科學結論。(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或食物的定向作用,即指藥或食物在人體內作用的四種趨向,為金元時代名醫張潔古首倡,他在所著《珍珠囊》藥項下均注明,作為性味理論的補充,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並在實踐中加以肯定,成為藥性理論的組成內容之一。由於各種疾病的病機和症候上向上(如嘔吐、喘咳)、向下(如瀉痢、崩漏)或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等病勢趨向,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食物,相對來說來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這種性能,可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使之恢複正常或因勢利導,有助於養生治療。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對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升和浮的共同點是向上向外,故屬陽;降和沉的共同點是向下向內,故屬陰。大抵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功效的藥或食物,都能向上向外,藥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遞、收斂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藥或食物則能下行向內,其性都是沉降的。

藥或食物升降浮沉的性能與藥或食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能升浮的藥或食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溫、熱性;能沉降的藥或食物大多具有酸、苦、鹹、澀味和寒、涼性。此外藥或食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能,還常受到加工炮製的影響,而且在配合應用中(即複方),一種藥或食物的作用趨向還可能受到其他藥或食物的製約,這在應用食補時應加以注意。

我國古老的食物性味作用等理論,基本上反映了食物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中的全部作用過程。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都有它的特殊生理功能,任何一種營養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3食補的基本原則

(1)合理調配

食物的營養成分、特性和功能各具特點,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因此,必須把不同的食物科學地搭配起來,才能滿足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維持人體的營養平衡。

祖國醫學很早就認識到這個道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些論述全麵概括了糧穀、肉類、蔬菜、果品等幾個方麵是飲食的主要內容,隻有相互配合食用,才能充分發揮它們對人體補精益氣的作用。這就要求人們應根據需要,兼而取之,不可偏食,此所謂“穀肉果菜,食養盡之。”

現代營養學則把食物分成主食和副食兩大類。主食主要供給人體熱能,而副食如肉類、蛋類、奶類、魚類、海產類、豆類和蔬菜類等,能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磷脂、維生素、鈣及礦物質等,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主食和副食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互為補充,共同為人體提供全麵、均衡的營養。另外主食之間、副食之間的營養成分也有所差別,各有側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主副食之間要合理搭配,取長補短,同時也不能長期以一種糧食作為主食,或幾種肉類、蔬菜作為副食,應當粗、細糧之間,各種副食之間互相兼顧。一方麵可以調節口味,更重要的是隻有如此才能保證人體維持健康、平衡的營養需要。(2)注意五髒、五味調和

與自然界萬事萬物一樣,食物也有與“五髒”相對應的規律,即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五髒”,正如《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裏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具體講就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多吃酸性食物可以補肝,多吃苦性食物可以補心,多吃甘甜食物可以補脾,依次類推。同時,也可以根據五行生克變化的規律,進行食補(見下)。五行、五髒、五味的生克關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