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藥膳養生,大有可為(1 / 3)

四、藥膳養生,大有可為

中華藥膳養生既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又是近年來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藥膳養生在長期的實踐與理論探索中,日臻完善,成為深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保健養生手段。

中華養生認為“食藥同源、食醫同理、食養同功、食文同宗”古籍中有“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貢者,不足以存生也”,“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癡者,可謂上之矣”的論述。藥膳養生可謂源遠流長。

藥膳養生是中華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值得發揚光大,它將繼續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起著巨大的作用,並且造福於全人類。

藥膳,顧名思義是以藥為膳食,以膳食為藥物,二者相配,可使藥借食性、食借藥力,發揮互動效應、起到保健養生,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而且烹製得法,實是色、香、味、形俱美之佳肴,誠屬藥中瑰寶,食中奇葩。

1中華藥膳源遠流長

我國藥膳曆史悠久,早在原始時代,人們在尋找野生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動、植物不僅可以充饑,而且還可治病。《山海經·修務訓》裏記載: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旦遇七十毒。”這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勞動人民如何尋找食物的壯麗史實。經過悠久的年代,千百萬人的大量嚐試,終於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選擇了那些最為安全、有用的“百草”作為維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而另一些則被當作藥物,按其性能,用以治病。由於火的運用,人們又專門加工製成了湯液或甜酒一類的飲料來防治疾病。此時,藥食同源,可說是藥膳的萌芽。西周時期,已經有專門的營養醫生,稱為“食醫”。《周禮·天官論》書中就把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

據考證,我國現存第一部學術界公認的中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約成書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即使以戰國末至秦漢初而論,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內經》這本包括《靈樞》、《素問》兩部分共18卷162篇,記載了13個藥方,外用方3首,內服方10首,屬於藥膳方者6首,占60%。治療“胃不和則臥不安”的半夏秫米湯,也是典型的藥膳方。半夏是眾所周知的和胃止嘔的中藥,秫米則是補脾益胃、具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兩者相配伍熬製成的羹湯,味正可口,而其效益彰。現在用此方治療失眠,絕無西藥安眠鎮靜藥的副作用,對於“胃不和”引起的失眠,療效甚佳。由此可見,《內經》開創了藥膳養生治療學之先河。

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在運用藥膳療法方麵也卓有成效,他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的豬膚湯、百合雞子湯、當歸生薑羊肉湯都是典型的藥膳方。書中的第一方桂枝湯,亦屬藥膳範疇,因為方中的生薑、大棗是人們常吃的食物。其他諸如白虎湯之用粳米、苦酒湯之用米醋和雞蛋、甘麥大棗湯之用小麥、大棗等等,都是藥物與食物相配伍而成的藥膳方。因此,稱醫聖張仲景為藥膳的創始人之一亦不為過。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藥膳食療專著問世,如北魏崔潔的《食經》、南北朝梁代劉休的《食方》等書,惜已散佚。現存最早的藥膳食療專篇、專著,是唐代百歲名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的專論“食治”以及他的弟子孟詵的《食療本草》。孫氏的“食治”總結了唐以前藥膳食療的成就,晉代葛洪在《肘後方》中記載了用海藻治癭病(甲狀腺腫),豬胰治消渴(糖尿病),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了用胎盤治虛損。至於流傳在民間的就不勝枚舉了。孫思邈既善於繼承前人的成果,又善於發掘總結民間的經驗。他指出,“藥性剛烈,猶若禦兵”,“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屙,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可見,他對藥膳食療評價之高,而且指出是老年保健的奇特療法。正因為如此,孫氏在“養老食療”中列藥膳方17首,其中茯苓酥、杏仁酥,經現代科學證實確有抗老延齡的作用。

孟詵在他老師的基礎上搜集了兼有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的食物241種,寫成《食療本草》一書,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食療專著。書中除了收錄單味食物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外,也不乏藥膳複方,如載黃雌雞食法:和赤大豆一升同煮,候煎爛,即出食之,其汁日二夜一,每服四合,補丈夫陽氣。孟詵曾說:“若欲保身養性,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他所說的良藥就是指具有醫療作用的飲食。

在《食療本草》的影響下,藥膳食療學得到迅速發展,不但這方麵的專著層出不窮,在文人學士的著作中,在其它醫著中,都廣泛收載藥膳療法、藥膳方劑,如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宋代陳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林洪的《山家清供》、周守中的《養生月覽》,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劉伯溫的《多能鄙事》,鍾惺的《飲饌服食譜》、韓懋的《韓氏醫通》等等。《本心齋蔬食譜》、《山家清供》都是以詩歌、散文的形式記述食物的營養和治療作用的。明代軍事家、文學家劉伯溫的《多能鄙事》也收載了不少藥膳方,如野雞餛飩、鴛鴦羹等。《養生月覽》是講四季養生保健的,也將藥膳作為重要的保健措施,如春正月吃藥粥以防病,夏月三伏飲腎瀝湯以防暑,冬月飲鍾乳酒以禦寒,都是屬於藥膳保健法。韓懋是明代善於用藥膳防治疾病的醫家,曾說:“善用飲食奉養,使人親有勿藥之害。”他主張平時常服八仙茶,以保健防病;對於虛勞、中風偏枯、消渴等老年病,喜用黃牛肉熬製的霞天膏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方出版的國家醫方著作《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都收錄了不少藥膳方。《太平聖惠方》記述了28種病的藥膳療法,如牛乳治消渴病,鯉魚粥、黑豆粥治水腫,杏仁粥治咳嗽,天門冬餅子治陰痿,豬肚補虛羸,蔥豉茶治頭痛發熱等等。《聖濟總錄》專設“食治”門,共載30條藥膳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