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1 / 3)

第八章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

第 八 章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

一、健康的基石:心理健康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軀體)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我國古代醫學與養生理論就認為“形神合一”,把健康視為軀體(形)健康與心理(神)的有機統一。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維多利亞宣言,把心理健康列為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健康愈發被現代人所重視。

1健康的另一半:心理健康

健康長壽,這是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後的一種強烈的心理要求,也是人生重要求索目標之一。可是,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往往隻局限於軀體的健康,而對心理健康缺乏理解和足夠的認識。現代醫學認為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有機統一,兩者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互相影響與轉化。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了“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理念。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呢?

早在1946年,第三屆國際衛生大會就提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提法是:“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

心理學家英格西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自身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情況,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

類似的表述還有很多,雖沒有一個公認的表達方式,但筆者認為,在各種見仁見智的提法背後,有兩點應該是一致的,一是心理健康是個體內部協調與外部適應相統一的良好的狀態;二是主體具有把這種良好狀態發展為最佳狀態的積極心向。

對一個概念的表述固然主要,但對它的理解更為重要。在實際生活中認識和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需注意以下幾方麵:

首先,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概念。

毋庸置疑,適應和發展是人生的兩大基本任務,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對象。現實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對現實環境的適應狀況和發展狀況也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故心理健康也不是一個靜態概念。就某一個體而言,隨著其適應和發展的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其次,心理健康是相對於不健康而言的。

從健康到不健康並不是從一點到另一點那麼簡單,而是從一個區間到另一個區間,且二者之間並無明確的數量界限。世間既無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也無完全不健康者,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時不能絕對化,應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作出判斷。

最後,個人的社會價值不等同於心理健康。

對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判斷要依據很多東西,其中包括個體的行為表現,但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及價值和心理健康不能等量齊觀,也就是說,一個對社會有著重要貢獻,具有很高社會價值的人不一定就心理健康。

眾所周知,曆史上不少偉大的哲學家、藝術家最終自殺就說明其心理不健全,梵高和盧梭都有變態行為。認識這一點,可以使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優秀的人心理未必健康。

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必然要不斷地對人生的奮鬥目標如生活、工作和名利等各個方麵進行頑強地拚搏和不懈的追求。當社會無法滿足部分或全部需要時,就必然會在人們的心理產生一些不良的刺激和反應,這些不良的刺激和反應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方法及時地排除或疏解,就會使人的心理產生障礙,導致心理不健康。長時間地作用於人體,就會因人而異地產生不同的心理社會疾病(心理缺陷及精神病)和心理生理疾病(心身疾病)。這兩類疾病無疑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同時也會給社會造成很大負擔。

根據近期國內外心身疾病調查統計資料表明,臨床各科(精神病除外)的心身疾病比例為25%~38%,而循環內科住院病人中,心身疾病患者占50%以上。發病期見於各年齡組,以更年期為高。

兩類心理疾病在日益增多,已引起了國家和人們的普遍重視,心理健康也已成為全社會特別關注的問題,人們已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了解心理疾病的起因及危害,教會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檢查自己並用正確的方法去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是搞好個人的心理保健的關鍵。

2心理因素對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

人的心理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認識、記憶、想像、思維、情感、意誌等過程。任何心理活動都是與生理反應同時進行的,心理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的變化。健康的心理可以增進人的健康,人們在重視軀體健康的同時,愈來愈重視心理健康。

關於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中任一情感失調都可傷心,心傷則引起其他髒腑功能的失調。現代醫學也證實了,愉快、幸福感及成功、晉升、加薪等積極的心理情緒和社會因素有益身體健康,而緊張、憤怒、抑鬱感及失敗、解聘、喪葬等消極的心理情緒和社會因素則擾亂了神經係統或內分泌係統,造成了人體器官和組織器質性損害,削弱了機體防禦機能,使細菌、病毒趁虛而入,導致軀體發病,如原發性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冠心病、惡性腫瘤、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月經失調以及某些過敏性皮膚病等。心理不健康還易患神經官能症、不同程度的某些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則導致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障礙。

據醫學統計,人類疾病的70%以上都與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狀態有關。全世界約有10%的人在生命中都曾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2000年,國際勞工組織為紀念“世界精神衛生日”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全球勞動者患抑鬱症的約有34億人,每年有80萬精神疾病患者死於自殺。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增多的原因其中包括工作節奏加快、勞動者過度勞累以及失業的危險、分配不公而導致的心理不平衡等。

世界精神治療協會指出,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社會已經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精神疾病時代”。

20世紀末中國的一項統計顯示,約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3%的人患有重症精神疾病,精神官能症的比例則在10%~20%之間。同時大量臨床發現,許多軀體疾病患者,都伴有心理失衡。而更不容樂觀的是,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預測,到2020年,在居中國前20位的主要負擔源疾病中,精神疾病問題占了6項,即抑鬱症、自傷或自殺、雙向情感性疾病、癡呆、強迫症和分裂症。顯然,與全世界一樣,中國21世紀的健康主題是心理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