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工業化和日趨信息化的進程中,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日漸凸顯,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步轉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在重視軀體疾病預防的同時,愈發更多地關注心理障礙以及精神疾病的預防,心理平衡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
3精神壓力誘發身心疾病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經常會受到來自環境的不良刺激,產生精神壓力。壓力形式多樣,程度有大有小。關鍵問題不在於人是否受到精神壓力,而在於他如何去應對。應對得當,壓力不但不會影響心理健康,還會變成前進動力;應對不得當,則壓力不僅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有害影響,還會誘發許多所謂的心身疾病。這些疾病範圍廣泛,而且都已經產生明確的軀體病變,如:
§ 心血管方麵。有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和陣發性心動過速等。
§ 呼吸係統方麵。有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等。
§ 消化係統方麵。有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和便秘。
§ 泌尿生殖方麵。有月經紊亂、痛經、性冷淡和陰道痙攣等。
§ 皮膚疾病方麵。有神經性皮炎、斑禿和慢性蕁麻疹。
§ 神經係統方麵。有偏頭痛和植物神經係統失調等。
研究證明,在許多癌症的發生中,心理性因素占相當比重。
心身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精神壓力,分社會和心理兩個方麵:社會因素來自生活環境的變動、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不良生活刺激。據調查,發病機會最高的是那些文化水平高,上進心強,對生活環境期望較高者。他們為改變現狀,需要更多的競爭,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們的希望和要求並不總能得到滿足。這種個體需要和社會壓力之間的衝突,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心理因素指的是能使人產生威脅感、不安全感和損失感的不良刺激。這些刺激產生恐懼、焦慮、悲傷、痛苦、憂愁和憤怒等情緒。不良情緒強度過大、持續時間過強,容易誘發心身疾病。例如,中年喪妻對健康影響很大。這些人中患腦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者的比例分別是其他同齡人的6倍、45倍、55倍和7倍,主要原因是這些中年男子不善於宣泄自己的情緒,因喪妻而產生強烈的心理損失感。
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對心身疾病的致病作用不是一對一的,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如果某個人有這種病的先天遺傳素質,其發病的可能性可幾倍於其他人。心身疾病還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患病器官通常受植物神經係統支配。例如經常出現焦慮和抑鬱症狀的人,因大腦皮層紊亂,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副交感神經的抑製作用減弱,此時最容易受害的是胃,發生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有些人沒有固定、強烈的社會——心理因素刺激,也會在情緒受到波動(如生氣)時出現胃痙攣、吃不下飯等症狀,所以醫學上把胃稱為“情緒器官”。
4養生之道,重在養心
講究養生之道,以求益壽延年,這一願望千百年來人類一直追求不息。但生與死,乃自然規律不可違抗,要想健康長壽,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還必須同時有健康的精神風貌,保持完整的心理狀態,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持有較高的潛心養性境界,方能頤養天年,無疾而終。不僅要掌握“養身”之術,更重要的是注意“養心”之道。
所謂養心,就是要維護心理活動的正常協調和完整性,接納自然,善於體驗。絕大多數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患者都源於不能接納自己,不能接納自己所處的環境,致使他們的欲望扭曲了他們的認識,從而嚴重地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目前專家們普遍認為,恐懼、憤怒、憂鬱、嫉妒、焦慮、悲哀、壓抑等心理因素,通過中樞神經係統、大腦皮質以及下丘腦和腦下垂體的機能活動的改變,再經過自主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途徑,引起整個機體器官及其功能的變化,使人體內部的穩態平衡受到影響,從而危害人的健康。大量的臨床資料和實驗結果表明:心理矛盾,無所適從可以使血壓升高;心情壓抑、焦慮、煩躁可引起消化道潰瘍;情緒劇烈波動和心情煩躁可成為癌細胞的活化劑;喜怒無常,心境時好時壞,沉迷在不切實際的冥想中,可誘發癔病;疑心重,喜嫉妒,遇事敏感,固執倔強,則易患偏執性精神病;性情脆弱,行為懶散,膽小怕事,愛鑽牛角尖,社交能力差,可成為精神分裂症的潛伏期;心境時而飄逸,精力過人,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酷愛幻想,但很快情緒一落萬丈,隨之而來的是冷漠、乏味和孤獨,如俗話說的“狗一陣,貓一陣”,極可能患情感性精神病。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及憂慮重重,勢必造成疾病的蔓延和發展。
養心之道則揭示了人體保持健康與增進健康的“內在動力目標係統”的觀點,以此來保持人體心理正常平衡,不造成心理缺陷和精神疾病。那麼怎樣才算養心有道呢?
(1)注意心理壓力的自我調節
遇事樂觀,保持豁達,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保持健康的心態,方可抵禦不良刺激和接納日常意外事件的發生,所以,養生之道首先必須注重對心理壓力的自我調節與化解。
現代醫學的飛躍發展,對許多疾病和器官的損傷,用藥物治療、體育療法以及器官移植等辦法,大多數是可以治愈的。但遺憾的是精神疾病的治療較為困難。因此養心之道的重要之點在於不使心理器官遭受損傷,不導致精神疾病。
(2)應當力求避免由於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疾病
事實表明:在身體狀況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同處於相似的環境中,由於人體性格特征的各異,以及外在環境因素和家庭狀況的不同,有些人易於得病,而另一些人則不易得病;同一個人,在遭受緊張的精神刺激而又心情抑鬱的時候容易得病。而在環境安定並且心情愉快的時候,則很少得病。也就是說,人們越是理解自己的動機、欲望和需求,認識自身的心理弱點,就能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消除和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與偏差,減少和免除疾病對自身的危害。(3)心理健康還表現在對疾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