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醫學研究資料證明,同是患有某一種疾病,在身體狀況、治療條件都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精神狀態的人,其病程變化乃至預後狀況,會有很大的差異。在醫療中,同樣的治療方法,僅僅由於施治者能否恰當地配合以心理治療,即能否幫助病人增強心理上的健康,其療效往往有著顯著的不同。
(4)挖掘身心鬆弛的技巧,保持情緒穩定
因為焦慮緊張是各種心理疾病的基礎。如果我們能使自己的身心鬆弛下來,焦慮、緊張等不良的情緒反應就會有所緩解,心悸、不安、恐懼、沮喪、失眠、抑鬱等症狀就會逐漸消失,從而為矯正被扭曲的認識,減少不良刺激的影響,根治心理疾患奠定基礎。
5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隨著社會不斷變革發展,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關係在發生變化,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由於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失敗的幾率較高,因而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解除心理障礙。麵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並未把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納入日常的生活日程,但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人們開始重視並尋求谘詢和醫療,這是社會文明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就目前而言,人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然而,隻要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首先,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
其次,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陷,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
再次,要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如無法自我調節,就要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需要說明的是,心理醫生並不能為你做出決策,他隻能是幫你疏導情緒,或是提出不同的方法供你選擇。當你運用從本書中獲得的心理保健養生知識與方法,打開心結,自療心傷時,你將發現,最偉大的心理醫生是你自己。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智商,還要有良好的情商。生活條件越好,文化層次越高,人們對心理衛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心理衛生服務的完善,解決“心病”會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辦法。
6加強心理修養與鍛煉
健康心理不是天生的,需要人們用心培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與學習中,有意識地進行自信心、意誌、性格、情緒、社交等素質的鍛煉,加強心理修養,是擁有與保持心理健康所需要的。(1)自信心和意誌修養鍛煉
自信心和堅定持久的意誌,可以使人的精神經常處於比較平靜的狀態,從而使內分泌和免疫係統維持正常功能,減少疾病的發生。自信心和意誌的鍛煉,首先要目標明確且切合實際,並從小事做起。從小處著手。遇到挫折或不幸事件,要咬緊牙關,冷靜下來,從失意的痛苦中汲取有益的教訓,以利再戰。還可通過體育運動達到意誌和自信心的鍛煉。隻要心中能保留一點自信的火種,就可能一次又一次點燃生活的激情,讓生命重新煥發出智慧和光彩。(2)性格和情緒修養鍛煉
醫學家發現,一些疾病患者有某些共同的不良個性。性格是指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某些態度,以及與這些態度相應的固定行為方式。它是組成個性的核心心理特征。美國心髒病專家在冠心病的研究中,發現爭強好勝、好與人競爭的A型性格的人比與世無爭、安然自在的B型性格的人易患冠心病。
心理學家根據行為模式,認為人的性格還有一種C型,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傾向於克製或壓抑自己的情緒。C型性格的人往往為了使別人高興而不惜犧牲自己的需要和願望,對自己的挫折和憤怒采取忍受態度,而且作出避讓,以免自己的朋友、家人或其他人不愉快。這種強烈遏製內心情感的人患癌症的危險性較大。因此,C型性格又被稱之為“癌症性格”C型性格的人,因壓抑易誘發抑鬱情緒,而A型性格的人,因好勝易引發衝動情緒。B型性格的人,則相對從容,傾向安逸,情緒相對平和。
情緒或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愉快、欣賞、讚歎等良好的積極情緒能使血液中產生一種化學物質,對健康非常有利;而不良的消極情緒則產生對神經與血管組織有害的另一種物質。如憤怒、焦急、恐懼、沮喪、悲傷、不滿、嫉妒等往往過分刺激人體的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容易誘發多種疾病。以憤怒為例,作為人的基本情感形成之一,是人完整心理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常被認為是人體的自衛行為。但發怒實際上是一種無濟於事的精神耗費,一個人在憤怒時往往失去理智,不能自持,往往會產生生理和心理的惡性循環,有時也許會埋下患癌的種子。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既製約於其先天遺傳素質,更會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性格在人生中,為適應環境,仍然有改變的可能。隻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視修身養性,努力學習,遇事冷靜,不計較點滴得失,注意隨時消除不良情緒,努力改變不良的性格模式。同時,在確定個人需要時,勿脫離實際,不要定得過高。這樣可使自己的情緒因需要時常得以滿足而保持良好,利於豁達、坦蕩地看待事物。日久天長,潛移默化,就能克服性格的負麵影響,學會自我調節情緒。(3)社交修養鍛煉
社交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20世紀瑞典和美國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大規模調查顯示,那些極少參與社會活動、較少與朋友及同事交往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要比正常人際交往者高40%。
專家認為,社會交往有利於激發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並能獲取各種信息,保持不斷進取的積極性,避免產生孤獨感和抑鬱症,提供傾訴或傾聽以及自我表現的機會。
社交修養鍛煉應自覺擴大生活圈子,盡可能參加社會活動,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與不同年齡、職業的人交往,特別是與自己不同的另一代人、異性交往,並且善於結交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