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年人的心理調適(1 / 3)

四、老年人的心理調適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可以通過鍛煉和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對於老年人來說,在自己不斷老化、功能逐漸衰退的時期,講究心理衛生,加強心理保健,適時進行心理調養,使自己思想豁達、精神愉快、心胸開朗,避免精神不振、憂鬱多愁、驚恐悲傷,這對延緩衰老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萬萬不可忽略了心理保健。

1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般來講,人們在進入老年期後,大致都需要經曆四個階段,即角色交換階段、適應階段、重新計劃人生階段和穩定階段。老年人在經曆這四個階段過程中,隨著生理和心理的逐漸老化,出現了許多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不適。

(1)社會角色變化導致的心理不適

老年人一般都退休在家。老年人退休後往往需要四個階段才能穩定下來。

第一個階段是期待期,自願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積極的態度等待退休,而不願意者則心情十分矛盾。前者多已在工作中充分獲得了滿足,找到了自我價值或工作厭倦了;而後者卻是在擔心喪失工作導致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失去現存的一切。

第二個階段是退休期,指正式退休那一天,有的想得十分可怕,有的卻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

第三個階段是適應期,剛從熟悉的環境中退到狹小的家庭圈子裏,生活內容和生活的節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有的老年人產生了煩躁、抑鬱情緒,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

第四個階段是穩定期,老人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痛苦經曆後,認識到了自己目前的狀況,漸漸習慣下來,把注意力移到家庭圈子裏。(2)家庭和家庭關係導致的心理不適

退休後的老人主要生活範圍是家庭。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係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時刻深刻地影響著老人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

①夫妻關係

老年人夫婦間的恩愛程度、是否有喪失、能否再婚及再婚後的夫妻的關係等都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

②兩代之間的關係

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老年人與其子女間的關係休戚相關。很多老年人為子女操心勞神,直至心力交瘁;晚年喪子或子女患病等都會對老年人產生重要的精神刺激,常給老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③祖孫間的關係

按照傳統的家庭觀念,很多老年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孫輩身上。但由於文化背景等的差異,在教育方式上很容易與子女們發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慣孫輩們的嬌生慣養,往往產生不快情緒。(3)衰老、疾病引起的心理不適

①衰老引起的心理不適

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下降、聽覺遲鈍、動作反應緩慢、與社會接觸減少。所有這些衰老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

②疾病引起的心理不適

有的疾病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如患腦動脈硬化症,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記憶減退,嚴重的甚至造成癡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現心情急躁不安;有的疾病常會間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患病,甚至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覺得成為他人的累贅,感覺到前途無望,心情焦慮、抑鬱。

2老年人心理保健的根本方法

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長壽和安度晚年的基礎。針對老年人的身心特點,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主要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熱愛生活,善於生活

古今中外長壽老人的實踐證明,長壽者之所以到了八九十歲仍能生氣勃勃、精力充沛,是因為他們都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勞動。他們對每天的工作、勞動、活動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精神上有了寄托,生活得十分愉快、充實。同時,他們又善於生活,他們生活規律,生活方式較科學,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使人體生物鍾在極有規律的節律下運轉。因此,老年人一定要克服和戰勝心理衰老,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生活工作中,並合理有序地安排生活。這樣就會使你的晚年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使身心始終處於良好的狀態。(2)要保持愉快而平穩的情緒

從對長壽者的調查看,他們大多心胸開闊,樂觀豁達。現代研究表明,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是引起疾病和短命夭亡的重要因素;而樂觀的性格、愉快的心境,有利於神經係統興奮和抑製的調節,促進體內各係統發揮正常功能,延緩重要器官的衰老進程,減少疾病的發生。因此,老年人要盡量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開朗樂觀的情緒,不要斤斤計較,不要為一點點小事而煩躁和暴怒,避免抑鬱和沉悶,遇到不順心的事,要盡量泰然處之,學會自我解脫。(3)要保持廣泛的業餘興趣愛好

老年人興趣愛好要廣泛,這樣既能調節生活,消除疲勞,又能陶冶自己的性情,充實精神生活,增進身心健康。垂釣、種花、養鳥、聽音樂、跳舞、繪畫、棋類等,都是有益於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理想項目。廣泛的業餘興趣愛好,將對老年人的晚年健康大有裨益。(4)要堅持運動鍛煉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對於保持旺盛的精力、延緩衰老是必不可少的。我國長壽老人中,90%以上是體力勞動者。老年人要盡量參加各項體育鍛煉活動,如打太極拳、慢跑、做操、練氣功、散步等,或參加適量勞動。這樣不但可以預防疾病,延緩衰老,而且可以維持人體代謝平衡,促進身心健康。

(5)有病早治,無病早防

人到了老年,隨著身體各組織器官功能的衰退,抗病能力也降低了,疾病會明顯增加。老年人對疾病,首先要以預防為主。老年人要學習一點醫藥知識、了解一些常見病的預防常識,防患於未然,這是根本之策。其次,有了疾病,要及時檢查,及早治療,千萬不能麻痹拖延。另一方麵,對疾病也不要緊張、恐懼、悲觀絕望,要用樂觀主義精神和科學態度戰勝之。

總之,老年人隻要能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態,並經常活動,就一定能夠健康長壽、安度晚年。

3老年人心理保健的策略

對於老年人來說,培養和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對身心健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須記住,態度決定一切。(1)以滿腔熱情的態度看待生活

有些老年人喜歡用消極失意的態度來看待生活,不但體驗不到美好的感受,反而會消耗精力,產生自我憐憫感,損害自尊並產生失落感。老年人若以滿腔熱情的態度看待生活,就可以減輕由不圓滿和失落感造成的痛苦,使生活充實,產生愉快感。主要做法是:對某些不滿意的事件,首先要原諒自己對現狀不滿意的態度,然後改變自己的態度,由反對變成讚成,說一些改變自己觀點的話。如老年人抱怨財產太少,則應環顧一下四周,讚賞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爾後,應仔細地觀察,自己改變了生活態度以後,在情感上出現哪些變化,是否對自己產生影響,是否覺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充實,是否現在更幸福。(2)避免走極端

大多數老年人能夠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但也並非都是一團糟,生活是好與壞的混合體。隻有部分老年人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消極現象不理解,進而產生消極與悲觀情緒。他們認識不到雨過天晴,事物的本質會顯現出來。老年人產生極端認識主要是由於對事物判斷不恰當所致,主要是誇大了事物的消極方麵。排除極端的認識,可以避免情感上的大風大浪,情緒上大起大落,防止焦慮和煩惱。避免走極端的做法是:看自己對事物是否有誇大,誇大到什麼程度,並觀察一下,當對事實進行誇大時,自己對誇大的感覺怎樣,是帶來欣快感,還是失望感,是否帶來焦慮和煩惱。然後選擇一件常常用極端的觀點來看待的問題,並用更客觀、更準確的方式來評論它,在說話時要努力控製自己,並改變話題,這樣可以避免走極端,減輕焦慮。(3)不要一味地尋找公正

許多老年人習慣在生活中尋找公正,一旦找不到公正就憤怒、憂慮或者是失望。人們渴望公正,在沒有公正時會產生不愉快,因此尋求公正並不是什麼錯誤的行為,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公正,若未如願,便消極處世,這就是不正確的。可采取下列方法予以避免:

①自我提問

將自己所見的各種不公正現象列出來,自己向自己提問:這些不平等現象會因我憤慨而消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樣可逐步走出尋求公正的這一心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