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讓財富與善舉同行(2 / 3)

③注意節食。隨時保持半饑餓狀態。

洛克菲勒遵守這三條規則,因此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退休後,他學習打高爾夫球,整理庭院,和鄰居聊天、打牌、唱歌等。

但他同時也做別的事。溫克勒說:“在那段痛苦以極的夜晚裏,洛克菲勒終於有時間自我反省。”他開始為他人著想,他曾經一度停止去想他能賺多少錢,開始思索那筆錢能換取多少人類的幸福。

簡而言之,洛克菲勒開始考慮把數百萬的金錢捐出去。有時候,做件事可真不容易,當他向一座教堂捐獻時,全國各地的傳教士齊聲發出怒吼:“腐敗的金錢!”

但他繼續捐獻。在獲知密西根湖岸的一家學院因為抵押權而被迫關閉時,立刻展開援助行動,捐出數百萬美元去援助那家學院,將它建設成為目前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

他也盡力幫助黑人。幫助完成黑人教育家華盛頓·卡文的誌願。當著名的十二指腸蟲專家史太爾博士說:“隻要價值五角錢的藥品就可以為一個人治愈這種病——但誰會捐出這五角錢呢?”洛克菲勒捐出數百萬美元消除十二指腸蟲,消除了這種疾病。然後,他又采取更進一步的行動,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性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全世界各地的疾病,掃除文盲等工作。

像洛克菲勒這種壯舉,在曆史上前所未見。洛克菲勒深知全世界各地有許多有識之士進行著許多有意義的活動。但是這些高尚的工作卻經常因缺乏資金中途而廢。他決定幫助這些開拓者——並不是“將他們接收過來”,而是給他們一些錢來幫助他們完成工作。

今天,你我都應該感謝約翰·D·洛克菲勒,因為在他的資助下,發明了盤尼西林以及其他多種新藥。他使你的孩子不再因患腦膜炎而死亡;他使我們有能力克服瘧疾、肺結核、流行性感冒、白喉和其他目前仍危害世界各地的疾病。

洛克菲勒把錢捐出去之後,他最後終於感覺滿足了。

洛克菲勒十分快樂。他已完全改變,完全不再煩惱。因為他認識到:金錢永遠隻是金錢,它不是快樂,更不是幸福。他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處理金錢,因而他成了真正“快樂的富豪”。

拿破侖·希爾花了25年的時間,研究超級有錢人的生活。他對金錢方麵的建議,值得我們洗耳恭聽:“獲得金錢的最保險辦法,就是先捐錢,明白這一點的人是幸福的。”

在美國曆史上,不少有錢人不僅捐獻很多錢,而且還是從很早就開始了。在他們經濟條件還不寬裕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養成捐錢的習慣,如加樂氏、卡內基、沃森、洛克菲勒以及坦波頓。

他們的錢在捐出的同時,便體現了巨大的社會價值。

早年的以色列人有個傳統:捐獻十分之一的收入,連農人也不例外。他們會把十分之一的收成再埋回土裏,不要讓大地失血太多,然後再保留約十分之一的收成,當作明年播種的種子。另外,他們也會每十年休耕一年,讓大地有喘息的機會。

這種傳統後來成為有錢人的習慣,把十分之一的收入捐獻給收入較低的人。你可以時常發現,事業有成的人在職場上可以是個鐵石心腸的談判對手,但另一方麵,對需要幫助的人而言,他們擁有的是“溫柔的心”。

毫無疑問,有些人純粹是因為自我的動機才捐錢。當然也有很多人喜歡公開捐錢,因為想要製造廣告效果。不隻如此,有些人喜歡幫助別人,部分原因是他們可以感受自己高人一等。

但對於需要幫助的人而言,這種區別是無意義的。受助的人得到錢的時候,絕不會說:“這是富人為虛榮捐獻的錢。”

有人問,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定期捐獻十分之一收入的人,基本上比那些百分之百收入都留為己用的人,還要有錢呢?為什麼百分之九十會比百分之百還多呢?

這是一種無法以科學方法來解釋的現象,也無法以邏輯來解釋它。但富腦袋想在此告訴各位一些想法,讓我們更清楚了解這個奇跡。

①施予帶來幸福。

隻關心自己的人,是孤獨、不幸且沮喪的。隻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人,也是孤獨的。到最後,他們隻能對寵物表現他們真正的情感。

“治療”失落感的最好方法很簡單,就是關心別人。傷心和沮喪的人,通常都將注意力太集中在自己身上;如果把心思集中在幫助別人上,可以將自己引出悲傷的情境。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

擺渡別人到對岸的人,自己也到達對岸。

②施予的時候提高了金錢的價值。

現在你可以證明,金錢可以用來做好事,金錢本質是好的。當你利用金錢幫助別人、改善他們的生活時,等於你強化了自己這個想法。同時也因為你做好事,進而提高了金錢的價值。

整體的美好讓我們更強壯。或許科學無法證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對他人有影響力,別人的情況也會影響到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本身放射出光芒,光芒也會反射回來,微笑和友誼就是最簡單的例子。愛人者,人恒愛之。金錢也一樣,你給世界金錢,世界也會回饋你金錢。

對你而言,金錢是流經你生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僅僅把這種能量握在手上的人,阻礙了自然的能量流動。而施予愈多,生命中就會流入愈多的能量。你會更相信,還會有更多的金錢流入你的生命中。

捐錢同時也證明你對自己以及宇宙中能量流動的信任。當你利用這種方式,使對自己及對宇宙的信任不斷增大時,你期待有更多的錢流入你的生命中。你期待財富,因此對你而言,財富便成理所當然。還記得嗎:期待決定我們的收獲。

孤單地生活,仿佛世界上隻有你一個人一樣,實在是很不明智的。而且這種生活不管對你個人、或是社會都沒有幫助。我們需要別人把我們從獨處的洞穴中拉出來,而別人也需要我們。

這裏有兩個簡單但深層的認知:第一,團結力量大;第二,當整體都好的時候,個人也會比較好。

梭果仁波切(Sogyal Rinpoche)曾舉“樹”作例子,來解釋沒有人是單獨存在的。“我們發現,樹籠罩在一個極端細致的關係網中,這個網包含了整個宇宙:小雨落在樹葉上,風輕輕搖動樹木,土壤提供養分,四季和氣候、陽光、月光與星光——這些都是樹的一部分。所有的這些,都是幫助樹成為樹的因素,它不能和任何因素分離。”

3熱心公益事業,尋求公眾支持

在幫助他人、造福民眾的義舉、善舉中,助人者、造福者無疑會有一種情感的升華,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應該算是心靈上的最大幸福。

濟難救急,助人為樂,可以說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

富翁們大都是樂善好施者,他們常常熱心於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常常投資或提供讚助資金,修建育嬰堂、孤兒院、老年福利院、為殘疾者辦福利工廠等。在各種捐資助款的慈善活動中,在各種賑災義演的場合裏,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富翁們往往會慷慨解囊,一擲千金。這一切,似乎與一些人心目中富翁們大都是些精明的理財鬼的形象大相徑庭,因為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那種什麼都舍不得吃、什麼都舍不得穿、什麼都舍不得用,滿腦子隻是攢錢想法的吝嗇鬼形象,至今還存留在個別人的頭腦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