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人不可違背正氣(1 / 2)

二、做人不可違背正氣

1正氣不能瞬間違背

曆史上的聖明君主,之所以能聽到稱善的人就要揖拜,勸諫的人則川流不息,因為他們對意見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古代的仁人誌士,之所以能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也因為他們對死生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古代君子及德高望重的人,之所以能不違背道義而成名,也因為他們對名利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如果為了道義所在,正氣所存,就是萬死也不辭,這又是他們的共同之處 。

所以孟子評論伯夷、伊尹、孔子的相同之處時說:“能夠得到百裏地方的君主,都能以朝見諸侯而有天下。哪怕是行一處不義,殺一個無辜,而得到天下,都不願意這樣做。”

因此,道義不能瞬間離開,絲毫違背;正氣不能瞬間違背,絲毫損去。這就是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而這又是不可辯解的。不然,那些漢奸賊子,貪官汙吏,匪盜流寇,奸佞小人,也都能說“我無可無不可”了。

一個人有了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就能看到他的容人氣量。雖然能容人,心中也應該有個主宰,有個見解,有個辨別,這就是從容量發掘為對人的雅量。

根據《唐史》記載:

“狄仁傑能做宰相,實際是婁師德推薦的,而狄仁傑卻不知道,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一赳赳武夫而已,數次把他排擠在外。太後武則天覺察到了,曾經對狄仁傑說:‘婁師德了解人嗎?’狄仁傑回答說:‘我雖與他同為大臣,卻沒有聽說他了解人’。武則天說:‘朕起用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也可以說他了解人啊’。狄仁傑出來後,感歎地說:‘婁公的盛德,我被他包容得很久了,我卻沒有覺察到’。”

又載:

“婁師德對人寬厚清慎,觸犯了他也不計較。他弟弟去做徐州刺史,準備起程,婁師德對他說:‘我位及宰相,現在你又去做徐州的刺史,我認為榮寵太深了,恐怕要遭人嫉妒,你準備怎樣自勉呢?’他弟弟跪著說:‘從現在起,如果有人吐口水到我臉上,我把它擦掉,哥哥大概不會憂慮吧’。婁師德滿麵不高興並嚴肅地說:‘這就是我所擔憂的地方,他人吐口水到你麵上,他是憤怒你,你擦去它,就違逆了他的意思,所以他更加惱怒你,口水不要擦去,讓它自幹’。他弟弟當時笑著接受了。”從他人的口水吐到臉上讓他自幹,可見婁師德的容人度量。

《唐史》中還載:

“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很有善政,你想知道誣陷你的人的名字嗎?’狄仁傑說:‘您認為我有過錯,請指出來我好改正它。知道我沒有過錯,這是我的不幸,我不願意知道誣陷我的人的名字’。武則天很是讚賞他。”這種不願知道誣陷我的人的名字,就是對人的雅量。

我們再來看看曆史所記載的宋太祖的事情:“趙普經常推薦某人做某官,宋太祖沒有應允;第二天趙普又來推薦其人,宋太祖還是沒有準奏;第三天,趙普又來推薦其人,宋太祖大怒,把他的奏折撕得粉碎摔到地上,趙普便跪到地上把破碎的奏折撿了起來。回家之後,趙普把那撕得粉碎的奏折拚湊起來,又拿去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被他的誠心所感動,重用了推薦的人。又有一位大臣應當升遷,太祖素來不喜歡那個人,不同意。趙普堅持為那人請求,並且說:‘刑法用來懲治罪人,賞賜用來獎勵功臣,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而懲罰與獎賞,您怎麼能以自己的喜怒來專斷呢!’太祖大怒不已,站起來,趙普也跟著他站起來。太祖進宮去了,趙普站到宮門口不回去,最後竟然得到同意。趙普的剛毅、果斷就是這樣子。”從這裏我們就能夠看出宋太祖趙匡胤,有無可無不可的容人之量與雅量,並能夠看出趙普的剛毅、果斷精神。這種君臣之間的風趣雅事,後世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