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人不可違背正氣(2 / 2)

2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

宋朝高忠憲曾經說:“靜如是,動不如是,這是氣靜。靜如是,動也如是,這是理靜。理靜,理明想靜,胸中暢然無事而靜。氣靜就是定久氣澄,心氣交合而清靜。理明則氣自靜,氣靜理也就明。兩者交資互益,以理氣本不是兩種原因。默坐澄心,體驗天理,為延平門下最高的教誨。如果是虛假地用氣靜,動就會失去,有什麼益處呢?默生澄心,體驗天理,說的是在默坐之時,這個心澄然無事,就是所說的天理。”高忠憲進而揭示出默坐澄心,要以體驗天理為入聖的直截功夫。所以龜山門下,教人靜坐中觀察喜怒哀樂未發作之前,作什麼樣的氣象?這也就是明心見性和融徹天地的不二法門。

主靜,實則要達到孟子所說的“養浩然之氣”與“不動心”的最主要入門方法。而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不是心中別有天地、別有世界、別有人生,又怎麼可能達到呢!

所以程明道教人:“人心必有止境,沒有就聽從於物,這是不動心的道理吧!”朱熹教導人說:“學者半天靜坐,半天讀書,如此三年,沒有不長進的。可以去體驗一兩個月便不相同,學者不做這種功夫,而虛度人生,太可惜了!”所以心中一靜,就會自然沒一點事發生,沒有塵沙之念,透出事業功績的世界之外,透出現實的世界之外。像這樣怎麼會不超凡脫俗,怎麼會不神智清明呢?

靜就能使心明神清,慧增開悟,神采萬千,適應方圓。以它來臨大事,處大難,解大疑,定大計,自然毫無阻礙,垂手可得!所以蕺山說:“遇事不能應付,隻有煉心法,更沒有練事法。”道家修養大法是:練心法,練氣法,練精法,練神法。全部都是以練靜為入門宗旨,也就是收放心的方法。

不論是哪一位聖賢豪傑,統治天下容易,統治人心卻難。所以禪宗鼻祖達摩說:“製心一處,無事莫辯。”製心的方法,不外乎靜坐。製隻不過稍帶有強力的意思。不像儒家所說的養心治心來得平易,來得自然。

梁啟超所說的治心要法是:“治心的功夫,必須心地潔淨,不追逐於外緣,沒有紛亂於內心,超脫於塵網之外。心中沒有一點雜念,沒有渣滓在裏麵,就有蔦飛魚躍自呈活潑的氣象。然而我輩並非厭世脫塵之流,不得不接觸萬事萬物,誌願越多,他所接觸的事物越多,不像有道的人有自然之心,即使有秩序,就像百萬之師,而沒有主帥,號令紛亂,怎麼會不崩潰呢!所以,凡是遇事惶恐,喪失自己的操守,都是亂為之害,實要有損存養的功夫。所以古今中外的哲人,沒有不是以懇切之心作為第一大事。存養用功之法,大都以主敬主靜兩條為宗旨。敬的妙用,大都以製外為養中之助,因為我輩的德業之所以不長進,其原因雖很多,仍然不外乎是受外麵環境所牽累。受外麵環境所牽累,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官,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物交換於物吧。眼耳鼻舌身既受牽累,他的本意就會隨之動搖,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引神罷了。

“誌一就會動氣,氣一就會動誌,輾轉纏縛,主客易位,勢就不足以相敵。敬就是檢製客賊,而殺他的氣力。客力殺而後主力乃得增長,所以叫做內外交養。靜的妙用,全在於存中作為外應的根本。我輩被纏縛於這個境界,這個心受驚擾,沒有一刻來顧及。如果沒有靜坐來製約它,就會成為軀殼罷了。心有存養功夫,自然就會堅實,沒有它就會動搖。孟子的得力,在於不動心。而他的功夫,在於善養我的浩然之氣。靜坐不足,盡主靜之功,而主靜之功,必然從靜坐入門,所以前代儒人都把這個作為方便的法門。”

梁啟超的這番理論,正可以說明主靜功夫,不但可以作為入聖入哲的門檻,而且也可以作為英雄豪傑成就大事、立大業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