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正無私,不徇私情(1 / 1)

四、公正無私,不徇私情

1陳壽評價諸葛亮公正無私

魏晉時期的史學家陳壽,他的父親曾任馬謖的參軍。馬謖失掉街亭被殺,陳壽之父因諫議不力,被諸葛亮處以髡刑(剃去頭發的一種刑罰)。古人把頭發看得很重,所以,被強迫剃發既辱自身,又辱祖宗。依常人之見,陳壽對諸葛亮縱使不懷仇怨,也是心存芥蒂。陳壽撰《三國誌》時,有人曾擔心他會對諸葛亮加以非議;然而,陳壽卻肯定了諸葛亮。他在諸葛亮傳的評述中說:“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由於陳壽出以公心,《三國誌》反映了曆史真實,為後人塑造了一個豐滿光彩的諸葛亮形象。

公正無私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一個人具備了公正無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實事求是,主持正義,揚善除惡。

知道陳壽事跡的人還不太多,而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則是膾炙人口,人所共知的了。解狐是祁黃羊的仇人,但當晉平公征詢南陽縣令的人選時,祁黃羊卻推薦了解狐;祁午是他的兒子,但當晉平公征詢尉(管理軍事的官)的人選時,祁黃羊卻推薦了祁午。解狐和祁午到任後都很稱職,表明祁黃羊既不計私仇,又不避嫌疑,薦人唯賢,一片公心。

公正無私,還體現在嚴於執法,不徇私情上。

隆慮公主是漢武帝的妹妹,其 子昭平君又娶武帝之女為妻,昭平君平素不守法紀,隆慮公主怕他日後觸犯刑律,去世前以重金向漢武帝預贖昭平君的死罪。後來,昭平君果然因罪入獄,按律當誅,武帝不顧大臣們的求情,毅然下令將他處死。海瑞任應天巡撫時,徐階之弟徐陟犯法當懲。但徐階對海瑞恩重如山。徐階曾任首輔大學士,當年海瑞直諫觸怒了嘉靖皇帝,多虧徐階營救才得以免死。以後,由於徐階的提拔,海瑞很快從一個六品小官升遷為坐鎮一方的二品大員。然而,海瑞並沒有被個人感情所左右,迅即將徐陟捉拿歸案,依法定罪。

公正無私,是否意味著不要個人感情,甚至六親不認呢?當然不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漢武帝決定處死昭平君時,曾哀痛不已;海瑞下令捕拿徐陟時,也曾心緒難平,思慮了多半夜。他們何嚐不重親族之情?何嚐不念恩人之德?但是,麵對公與私的衝突,雖然手握權柄,他們仍能以公為重,忍痛去私,這正是他們公正無私的品質的充分表現。

公正無私,還體現在公私分明上。

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其兄諸葛謹分別在劉備和孫權手下為官。即使在孫劉兩方不和的時候,他們依然各自為國,忠心耿耿。但同時,兄弟二人又始終關係融洽,手足情深。諸葛亮出使東吳,諸葛謹出使蜀漢,二人均於公堂議國事,於私宅敘胞情。

當然,講公正無私,摒棄徇情枉法,以私害公的醜惡現象,並不否定對合法合理的權利的維護。對於爭取和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人們應該予以支持,社會應該予以保護,必要時,可以求助於法律這一有力武器。

為人公正,就能走遍天下;心中存私,則將到處碰壁。

2裴寬身正得好報

無論做官或治家,都必須以身作則,因為上行下效,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即是指這個意思。孔子亦言:“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它的意思是;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正”,不但是要端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品德上為人之表率,同時也是端正自己的認識,使自己在知識與見解上獲得人的信服,不然誰又會服從於你。所以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唐代潤州刺史韋詵,女兒長大成人,他暗中為女兒挑選夫婿,好長時間還沒有合適人選。韋詵在子女婚嫁上十分謹慎,並不是要求門當戶對,他需要的是人品。德行好,家教嚴格,便是良好的姻緣。

一天,韋詵登樓遠眺,忽然看見一個人拿著鐵鍬,在花園裏埋什麼東西。他有意無意地去派人打聽埋東西的是何人。一打聽,原來那個人名叫裴寬,是潤州的一個參軍,為人十分仁義,從不願接受賄賂,害怕玷汙了家門。不久前,有名手下贈送給他一束幹肉,裴寬不敢自欺,於是來到後花園中將幹肉埋掉,恰好被韋詵看見了。

諱詵聽得連連點頭稱讚,決定將女兒許配與裴寬為妻。女兒對裴寬也是一見鍾情,兩人終結秦晉之好。可是,韋詵族中的親戚朋友,十分看不起裴寬,說他又高又瘦像稻稈。韋詵知道後,說道:“疼愛自己的女兒,必然將她許配給賢良之人為妻,又怎能以貌取人呢?”

後來,由於裴寬始終嚴於律己,光明正大,秉公辦事,從一個參軍慢慢升為禮部尚書,這證明了韋詵的眼光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