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平則鳴,維護正義
1祟尚道義,仗意直言
不平則鳴,意思是說: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應發出不滿的呼聲。
人們情緒的變化,與客觀環境的影響和外物的作用密切相關。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情緒的波動起伏變化就會被激發出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程度愈深,這種激發就愈強烈。人們由此而發出不滿的呼聲,對暴虐、強權等邪惡進行無情的譴責、抨擊和鞭撻。
不平則鳴,北宋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針對地主官僚和廣大農民貧富極為懸殊的狀況,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不平則鳴,南宋鍾相、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針對階級壓迫非常嚴重的狀況,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這表明農民不僅在經濟上要求均分財富,而且在政治上要求平等。不平則鳴,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針對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十分沉重的狀況,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要求分給農民土地,減免農民賦稅。這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戰爭,已經發展到向封建土地所有製進行衝擊的新水平。
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在百姓遭受苦難的時候,慨然向前,挺身而出,為百姓不平而鳴。他們不計個人安危而為民請命,維護正義,令人欽敬感佩。
唐代的魏征,多次對唐太宗犯顏直諫,促使其實施清明之治。明代的海瑞,冒死上疏嘉靖皇帝,指斥抗議他昏庸無道,以致官貪吏虐,民不聊生。“文革”期間,陶鑄對江青一夥禍國殃民的行徑憤憤不平,並曾當麵怒斥江青,使其狼狽不堪。不平則鳴,反映了人民群眾不甘受欺淩的決心,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
不平則鳴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它對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它要求人們在“不平則鳴”之際,還要做個“敢鳴者”、“善鳴者”和“公平者”。
遇到不公平之事“敢於鳴”,說明自己有道德的正義感,但光“敢於鳴”還不夠,還要“善於鳴”,“鳴”之前先要好好想一想:“該不該鳴和怎樣來鳴?”也就是說要“慎鳴”。因為自己認為“不平”之事不一定是真的“不平”。想好了,看準了再“鳴”亦不遲。同時,還要注意根據不同性質的問題和對象,采取不同的“鳴”的方式和方法。
不平則鳴,有助於促進人們做一個說話辦事的“公平者”。如若人人都努力堅持公正原則,按照一定的社會標準(法律、道德、政策),實事求是地待事、待人、處世,就會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密切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安定團結。
2沈鏈、司馬光仗義直言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仗義直言這句成語,這裏的“義”,指的是道義、正義。孔子提出“君子以義為上”,墨子提出“萬事莫貴於義也”,孟子提出“義,人之正路也。”仗義直言,意思是說為了伸張和主持正義,敢於說公道話。人們常以此語來勉勵自己,或以此言讚譽那些剛直不阿的人。這句成語出自《漢書·賈誼傳》。仗義直言是一個人具有正義感的表現,我們應該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敢於“講真話、吐真情、求真理”,培養自己仗義直言的美德。